第684章 兴办实业(1 / 3)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304 字 6个月前

肃顺圣眷正隆,得君愈专。咸丰留军机大臣开会,基本成了他们二人的独对。肃顺也非常得意,面对咸丰的询问,侃侃而谈,说道:

“奴才以为,要兴办实业,就要首先吸引人才兴办实业。洋人批评我们,说大清臣民都是异教徒,不信宗教,也不信儒教,倒把做官当成了宗教。

“这话虽然难听,却也一针见血。现在朝廷捐纳横行,是个人但凡有点闲钱,都挤破了头要做官。若能把臣民做官的热情移用在办实业上,一定能收到奇效。

“奴才听说,外国人不喜做官,反倒以经商为荣。商业做得好,照样可以封爵,可以由商人而转为大臣,甚至可转为宰相。”

咸丰讳疾忌医,宫中严禁洋书,太监、宫女亦不得议论外国、洋务上的事。因此,咸丰的洋务知识少得可怜,对外国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肃顺这番话,对咸丰来说,可以称得上是骇人听闻了。换了一般人,咸丰绝对要斥责他“妖言惑众”。但肃顺的为人,咸丰一清二楚,知道他不会欺骗皇上。

咸丰很受震撼,过了半天,才说道:“大清的国情,与外国不尽相同。商人在外国受尊崇,在中国却被斥为末流。咱们也不能事事模仿洋人,抛弃几干来的祖宗成例。”

在满清,即便是洋务派官员,也分为激进、温和两派。温和派认为,中国文化制度事事优于外国,只有技术工艺不如外国,所以造不出军舰大炮。激进派则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文化制度,深层次地学习外国。

随着满清的节节败退,顽固派势力消退,洋务派官员增长。但满清的洋务派,仍以温和派为主。激进派以徐继畬为首,既不受重用,也不受重视,一直在坐冷板凳。

肃顺奏请设学校时,提议兴办一家京师大学堂,请徐继畬主持其事,征得了咸丰的同意。这对激进派来说,已经算是一次大用了。

肃顺对道:“大清的商人,自古以扬州盐商、广州海商为最。他们为了方便与官府打交道,要用大笔银子捐得官衔。有了官衔,商人不必再向官员下跪,省去许多官场礼节。

“奴才想奏请皇上,给予商人优待。譬如,若有士绅投身实业者,则以资金之多寡,授予其一定之官衔。此官衔皆为荣誉性质,不是实职,无需赴任,纯为商人之荣誉。

“况且,朝廷既要整顿吏治,就得废除捐纳,商人无法花钱捐得官衔,与官员来往大为不便。因此,授予投身实业的商人以官衔,实有必要。”

满清财政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