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丝厂弊政(1 / 3)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118 字 6个月前

江南之富,不仅在于粮产丰富,更在于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产丰饶。特别是丝绸,为江南地区一大特产,亦为江南百姓一大收入。

明清以来,朝廷在江南设置江宁织造衙门、苏州织造衙门,为宫廷提供丝绸,监督丝绸生产,从中抽取重金,归内务府管理。织造衙门之肥,就连两江总督衙门、江宁将军衙门都自叹不如。

(大文学家曹雪芹祖上三代长期掌管江宁织造衙门,一度兼管苏州织造衙门。富贵的生活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丝绸并非必需消费品,帝国并未设置类似江宁织造衙门之类的机构,对丝绸生产、消费管制有限。听伍菡一说,杨烜才知道帝国当前的丝业,存在着极大的弊政。

传统上,江南的养蚕人家,大部分是产销合一的。蚕做了茧,固然可以卖给茧行。清廷规定,茧行要想开张,都要提前到北京,从内阁六部之一的户部领取“部照”(相当于营业职照)。

能从户部拿到部照,可见茧行的势力非同一般。事实上,茧行在收购蚕茧时,常常同行公议,统一收购价格。蚕户如果要卖蚕,一定会受到茧行的盘剥。

此外,茧行收购蚕茧有一定的期限,蚕户如果急着用钱,或者蚕茧“老”了,蚕娥咬破茧子,都会使蚕户蒙受损失。

因此,江南的养蚕人家,绝大多数都既养蚕,又缫丝。

养蚕时,蚕宝宝很娇贵,到了增肥吐丝的时候,每天要定期喂桑叶,即便是深更半夜,都得起身伺候,不能耽搁片刻。

那时候,江南一带的丝户,家家紧闭门窗,密不透风,轮流守夜,按时喂食,互不往来。如果天气骤变,就得生火增温。

蚕结了茧,蛹还在茧里活动。时间一长,蚕蛹会咬破茧。茧一破,就前功尽弃了。就算蚕蛹不破,茧也会变黄、受潮,品质变差。

那就得赶紧缫丝。士法缫丝非常辛苦,用一口大锅,烧开了水,倒入蚕茧,用木棍搅拌。锅上架两部小丝车,下面装一根竹管,找出丝头,通过竹管,绕小丝车一圈,再引入地上的大丝车。

这里面的辛苦,真是不可尽言。但养蚕是江南百姓最重要的副业,勤劳人家养蚕收入往往高于种田。也因为这个缘故,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很高,很多男人甚至要仰赖妻子的养蚕、缫丝。

五口通商以前,江南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缫丝的纺车。妇女无分老幼,大都恃此为副业。孤寒寡妇,恃此做“棺材本”,黄花闺女,恃此做“嫁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