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湘军精诚一致(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411 字 6个月前

湘军合兵一处是件大事,虽已取得了曾国藩、胡林翼等参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却有许多细节需要处理。

此事非常紧要,理应先斩后奏,不能也不必向咸丰请示。但无论如何,必须在事后给朝廷一个交代。奏折如何措辞,由谁领衔,哪些人列衔,里面大有讲究。

曾国藩笔上功夫了得,也擅长写奏折,在晚清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名的奏折。这件事,他不便假手他人,对众人说道:

“奏折的事,我亲自来写。这件事反正是先斩后奏,倒也不急。理由嘛,就说武昌前线吃紧,湘军不得不为之。只是,奏折该由贶生领衔……”

曾国藩性子慢,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他刚讲到这儿,就被胡林翼打断了。

胡林翼说:“涤生,你是湘军领袖,又亲自捉刀,应当由你领衔。况且,涤生有克复九江之责。若由你领衔,奏报湘军移师武昌,更能显得我湘军以大局为重,无门户之见。”

曾国藩苦笑一下,说道:“领袖二字不敢当。贶生节制湖北军务,湘军移师湖北,你份内的事,该由你领衔。”

古代以礼治国,等级制度无处不在。奏折上由谁领衔,看似事小,实则关系极大。特别是这种重大的事情,有许多人列衔,由谁领衔更显得非常重要。

中枢收到奏折后,仅看领衔是谁,就知道是谁在打头,谁的威望更高。

正常情况下,自然是谁的官职高,谁领衔。但很多时候,除了官职外,作者还要考虑与皇室、中枢的亲疏,里面大有讲究。

前年,湘军攻克武昌,这件喜事本该由曾国藩领衔,第一时间奏报朝廷。但当时的湖广总督,出身汉军八旗的杨霈,料定湘军必能破城,破未破,便抢先向朝廷报捷。

因为此事,曾国藩与杨霈结怨。后来,太平军反攻武昌时,湘军对救援武昌并不积极。太平军三克武昌,杨霈也因失地而被革职,身败名裂。

(再譬如,历史上,湘军克复天京,当然要向朝廷报喜。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喜讯,曾国藩却选择让湖广总督官文领衔。

(因为官文是满人亲贵,也是朝廷派在两湖监视湘军的大员。曾国藩让官文领衔,官文坦然受之。朝廷对曾国藩的用意心知肚明,却故意装傻,大赏官文,竟封他为一等伯爵,号“果威”,世袭罔替。)

眼看曾国藩与胡林翼争执不休,刘蓉便提议道:“不如,让官文领衔?”

官文担任湖广总督前,是八旗荆州将军。由将军直升总督,算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