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灵渠工程突击师(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569 字 6个月前

到了中午,灵渠工地上开饭。工人们劳累了半天,都放下了工具,排起长队等待开饭。

这样大的工程,现场秩序井然,令杨烜啧啧稀奇。

岑毓英一向很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此次却颇有些洋洋得意,介绍道:

“大王,我们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采取军事化管理,专门成立了一个模拟师,取名为‘灵渠工程突击师’。我挂名为师长,邓县长为副师长,主持工程日常事务。

“师以下,又有团、营、连、排、班,犹如部队。譬方说开饭,以营为单位开伙,每营五百人,设置一处食堂。

“营食堂做好饭菜,各连听通知派人过去领饭菜汤水。到连队后,由连队骨干负责均分饭菜,维持秩序。整个工地秩序井然,效率很高。”

杨烜频频点头,对岑毓英颇为满意。历史上,岑毓英为晚清重臣,熟悉西南边防,被清廷倚为柱石。

清史稿评价他,“毓英与滇事相终始,跋扈霸才,竟成戡定伟绩,信乎识时之杰,能自树立者已”,颇为中肯。

如今他已归降越国,表现卓异,确实很有才干。

杨烜亲来工地视察,邓县长也准备了一桌酒菜。只是,越国规矩甚严,岑毓英也不敢随意提高标准,更不敢准备山珍海味。

大吃大喝在越国官场上是条禁忌,不少人在这方面摔了跟头。岑毓英擅长揣摩上意,指示邓县长准备了四菜一汤,都是表面朴实无华、实则洁净营养的菜肴。碗筷选用的是擦洗干净的瓷碗、竹筷。

哪知道,杨烜不愿在民工面前搞特殊,特意来到一个民工连,体味“民工餐”。

岑毓英极受触动,也乖乖地跟在杨烜身后排队。他出身于土司家族,从小锦衣玉食。一路升任桂林军政委员会主任后,岑毓英依然嗜好美食,真正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眼见杨烜做此表态,岑毓英暗自心惊,决定以后要好好收敛一番。人家乃将门之后,又是越国国王,尚不挑衅食物,更何况于自己?做官的尤其爱惜自己的名声,岑毓英在这方面更是行家里手。

民工们自觉给杨烜让位,杨烜则坦然来到队伍前,对分饭的连队骨干说:“正常给我打饭,给民工打多少,就给我分多少。”

那连队骨干是个年纪轻轻的民兵,见到杨烜不免有些手足无措。民工们都用带有粗糙的陶碗、黝黑的竹筷吃饭,难道也给越王这样的碗筷?

岑毓英料事在先,早已嘱咐人送来了准备好的干净碗筷。民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