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民报(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500 字 6个月前

黑旗军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西征,预计将在4月1日出征。

大战在即,杨烜却毫不紧张,反而胸有成竹。经过三轮兵棋推演,黑旗军的作战计划已经趋于完善,无需杨烜顾虑。他专门抽出时间,前去视察宣传、教育工作。

杨烜非常重视宣传工作,早在黑旗军成立之初,便创办夜校,帮助官兵识字,灌输革命理想。

打下南宁、太平府后,黑旗军始有稳定的根据地。为了整合宣传力量,提高宣传效果,杨烜下令从黑旗军军政部抽组人员,组建新式报社。

这个新式报社,取名为《民报》,意为人民之报,为人民发声。《民报》主要刊载军**政策主张、洋务知识、黑旗军军事行动、工矿企业近况、时事新闻等,每五天发行一期。

除了发行报纸,《民报》亦出版各类书籍,主要包括军**的宣传册、西洋书籍等。

《民报》的创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无疑将改变华夏报业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邸报。邸报类似于现在的**公报,定期刊载皇帝谕旨、臣僚奏议,是地方官绅也解中央动态的重要渠道。

可以肯定的是,邸报与近代意义上的新闻报纸相去甚远。

在华夏近代报纸发展史上,第一份英文报纸于1827年诞生,是为《广州纪录报》;第一份中文报纸于1833年诞生,是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均为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

华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为1858年在香港创刊的《中外新报》,伍廷芳曾参与编辑。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则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

1852年,华夏已有多种报纸,皆由洋人创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

这两份报纸皆是洋人在上海租界内创办的报纸,影响很大。很多官府、士绅都订阅这两种报纸,以便了解时事。

春节过后,受杨烜邀请,苏州人王瀚来到南宁,出任《民报》总编。在此之前,民报社长和总编是曾锦歉,此人也是军**宣教部长。

有王瀚专管《民报》,曾锦歉得以专心于本职工作。

王瀚便是后世的王韬,原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他是华夏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报人、教育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

通过译书、办报、主办考课等方式,王瀚极大地促进了西学东传,促进了近代观念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