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开花弹(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694 字 6个月前

其实,华夏早就发明了开花弹。华夏文献上最早记载开花弹,出自明朝嘉靖年间翁万达的《置造火器疏》。

翁万达曾任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文武双全,被明世宗称为“岭南第一名臣”。他在《置造火器疏》中明确指出,开花弹“盖传自前代而兵家颇秘之”。

这也就意味着,早在嘉靖之前,华夏就有开花弹了。

在开花弹技术早期,不能承受高膛压,只能用臼炮发射开花弹。臼炮结构简单,炮管短粗,可曲射炮弹,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曾用汽油桶作火炮,也算是某种臼炮。

明清军队使用开花弹,同样得靠臼炮才能发射。清朝制造的臼炮,有威远将军炮、冲天炮。

为了防备汉人,清军威远将军炮、冲天炮、开花弹只装备给京营八旗,汉军绿营不得装备。八旗共有二十余万人,京营八旗就有十万,布置在燕京周围,是清朝最大的机动部队。

后来,八旗堕落,清廷断绝与西方交流。到了道光年间,清军开花弹技术已经完全失传了。八旗不知开花弹如何制造使用,绿营也根本不知道古老的开花弹正躺在故宫里吃灰。

第一次**战争时,清军组织人手,重拾开花弹技术。但清军的开花弹,比英国人的引信管还不可靠。

清军开花弹使用火药绳做引信,根据射程远近确定火药绳的长度。开炮时,先点燃火药绳,再把开花弹装入火炮,很容易发生炸膛事故。

更要命的是,道光帝觉得开花弹造价太高,又不稳定,下令“归简易而藏妙用”,再次把开花弹技术雪藏了起来。

左宗棠后来曾感慨道:“利器(开花弹)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新宁公司已能仿造西洋开花弹,相比清军开花弹有两大改进:

一、一体浇铸弹体,使得炮弹更为坚固、光滑。(清军的开花弹使用生铁制造,先制成两个半圆,再往里填塞铅子、火药等填充物,最后再弥合成一个球形,极不可靠。)

二、使用引信管代替火绳。开花弹弹体上预留一个小孔,可**引信管。根据目标远近,确定引信管长度。发射炮弹时,炮膛内的余火会引燃引信,相比火绳可靠得多。

按理说,开花弹爆炸时会产生许多弹片,射击效果较优于实心弹。

周锋不用开花弹,必有其苦衷。杨烜还没来得及提问,周锋便忙着指挥工人发射第二发炮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