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新宁实业公司(1 / 3)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319 字 6个月前

广西七山二水一分田。封建时代,这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多山就意味着道路崎岖,少田就意味着粮产不丰、人口不盛。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1851年,全国人口有4.3亿人,广西仅有人口782万人,不及江苏省的五分之一。当时,江苏省全省人口4430万人,苏州府人口最多,约有654万人。

在晚清,广西是有名的穷省,官员视如畏途。

但从工业的角度看,多山就意味着多矿藏。多水,就意味着交通便利、航运方便。这就意味着,广西具有发展工业的潜力。

譬如广西南部,就富含煤矿、铁矿。铁矿方面,主要有渠香、那龙、扶绥、东罗等处铁矿。煤矿方面,主要有马山、隆安、上思、海渊、扶绥等处煤田。

南宁、太平两府既有铁矿,又有煤矿,非常适合在此建造钢铁厂。左江、明江贯穿两府,为煤、铁运输提供了绝佳的便利。太平府还有稀土矿,更为制造新式枪炮提供了可能。

实际上,太平府自古就盛产铁器。黑旗军到来之前,这里有数座铁矿,高炉林立,为广西、越北等地提供铁器。

在封建时代,华夏文明一直领先全球,在炼铁技术上很有造诣。早在西汉时,华夏便开始使用高炉炼钢。考古发现,当时的炼铁竖炉规模惊人,大小不输于大月进时期的土制高炉。

同时期,华夏还发明了“炒钢法”、“百炼钢”技术。

“炒钢法”,即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产品称为炒钢。

“百炼钢”,即俗称的“千锤百炼”,不断锤打熟铁,祛除铁器中的碳、硫杂质,“百炼成钢”。

东汉光武帝时,华夏发明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比欧洲早1100多年。

东汉晚期,华夏又发明了“灌钢”方法。在西方1742年发明“坩埚炼钢法”之前,“灌钢”法一直都是最为先进的炼铁技术。

不管是“灌钢”法还是“坩埚炼钢法”,世界炼钢技术并未实现实质性的突破。这两种办法所炼出的铁,只能称为生铁、熟铁,含碳、硫杂质较多,需要反复锻打才能去除杂质,成为钢铁。

进入十九世纪中期,西方机器工业、科学技术遭遇瓶颈。西方已经发明了地铁、火车、电报、斜拉钢索桥、蒸汽打桩机、大口径火炮、螺旋桨、铁壳船……

但受制于材料技术,特别是缺少低成本的炼钢技术,这些科技发明尚未得到广泛推广。譬如大口径火炮,如果钢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