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农业增产(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455 字 6个月前

农业增产同样是一件大事。杨烜从八尺寨返回南宁时,特意绕道来到农业讲习所,探讨农业增产问题。

农业增产归军**农工商部农业司管。农业司司长名叫朱鹤农,广东肇庆人,读过书,留心农学。他在南宁城外兴建了一个农业传习所,兼任农业传习所所长,主要负责研究农业增长技术。

在晚清,人口暴涨,粮产不足,问题非常突出。由于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华夏人口已经暴涨至四亿多人。

“生齿日繁,而地不加广”。加上晚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吃不上饭,只好铤而走险,聚众造反。

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是一大诱因。在当时的华南,产量最高的占城稻,种在上等水田上,采用一季稻模式耕种,产量也不超过三石,即360斤。

大多数情况下,南方水稻产量在一二石之间,即120斤至240斤之间。北方种植小麦,每年只有一季,产量只会更低。

农业司曾做过估算。南宁府、太平府地区,每亩水田平均每季可产200斤大米。若以两季收成算,每年每亩可得400斤大米。

理想情况下,军**均田后,平均每个农民可得一亩水田。交过三成田租后,每个农民可得280斤大米。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应吃400g大米,即俗称的“八大两”。按“八大两”计算的话,每人每年应吃292斤大米。

这样看来,均田后的农民似乎可以温饱。但未来十年,农民每亩地每年要付五钱银子。平时穿衣服、看病等其他开支也要从这280斤大米中支取。

因此,均田运动后,农民生活固然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仍将处于贫困状态。

提高粮食产量,真的是刻不容缓。

杨烜知道,要实现粮食增产,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化肥。化肥又分为三种,磷肥、钾肥、氮肥,又以氮肥最为重要。

氮肥涉及到合成氨技术,需要高温高压密闭环境,对技术要求极高。别看德国在一战时就发明了合成氨技术,但大规模制造氮肥,至今都是一个工业难题。

一个冷知识的:印度虽是世界级大国,却至今依赖进口化肥;**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可以自给自足,但也需要进口化肥。

另外,合成氨技术与军工技术相通。能生成合成氨,就能生产高爆炸弹,就能生产高精尖武器。

即便军**掌握了这个技术,也会用它优先发展军工业,而不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