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深入虎穴(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591 字 6个月前

杨田、杨国瑞和邓绍良前脚刚走,杨秀清便派使者急召杨烜,说有要事相商。

事出蹊跷,杨秀清又善于反间肃谍。水营副营长陆雨晨、二营长陈虹、水营一支队长张墨都认为杨秀清不怀好意,反对杨烜出营面见杨秀清。

张墨即是张黑仔。杨烜重用陆雨晨,让陆雨晨担任水营副营长,对张黑仔触动很大。之后,杨烜为争取罗大纲,允诺让罗大纲担任水营营长,使张黑仔更觉难堪。

若论水战功劳,水营里没人能比得过张黑仔。可杨烜志向远大,立志建设一支一流的水营。张黑仔勇于冲锋陷阵,却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练兵打仗毫无思路。

陆雨晨说话办事头头是道,张黑仔不得不服。罗大纲虽然出身草莽,却见识非凡,文武双全,连陆雨晨也甘拜下风。

张黑仔颇受刺激,只得痛定思痛,虚心向支队里的文化教员学习。

黑旗军重视文化教育,在营级以上单位配有文化教员。部队在行军打仗之暇,都要开展文化教育。

扫除文盲,是黑旗军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军官要带头提高文化,努力提高部队识字率。

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张黑仔起先有些不以为然,认为只要官兵能打胜仗,识不识字都没关系。

然而,杨烜是来真的,把文化高低作为提拔军官的重要指标。他重用陆雨晨、罗大纲,都是明证。

而那些文化程度高的人,果真得到了黑旗军的重用。那些识字率高的连队,确实要比其他连队战斗力更强、士气更高。

张黑仔慌了,只得加强学习,甚至利用晚上时间攻读古人兵法。

杨烜见张黑仔变化很大,非常高兴,为他赐名“张墨”,向他讲叙吴下阿蒙的故事,激励他奋发成才。

于是,张黑仔成了张墨。张墨虽出身于海盗,却是中葡混血,聪明过人。加上他小时候上过教会学校,会说葡萄牙语,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进步非常明显。

张墨说:“大帅,我们即将脱离太平军,不应节外生枝。依我看,不如由您写封信给杨秀清,说明去意。或者派个使者,代为传达。

“如今,太平军与清军对峙多时。多亏我们黑旗军控制蔡村江,太平军才能从外界获得补给。杨秀清即便要阻拦我们,也是有心无力,更不敢冒险招惹我们。”

张墨以前有勇无谋,打战勇猛,却无谋略。若要论及敌人,他往往咬牙切齿,一言不合就要请兵出战,缺少大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