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要搞四十年大阅兵(2 / 4)

“三眼火铳吗?”

高忠光想了起来。

为了打造骑炮兵营,实现骑兵火器化,二炮局也参与了进来,提供了新式火铳、二眼火铳、两类三眼火铳,还提供了手榴弹,包括小型的三十孔火铳车。

但这些都没有达到朱棣对火器的要求,归根到底,这些火器的杀伤力都不够强,新型的刺刀火铳也好,三眼火铳也罢,在骑兵突击过程中,只能一次或三次击发,然后决定胜负的还是冷兵器搏杀。

冷兵器对抗没什么,只不过这些火器不太可能造成对敌人的惨烈杀伤,不足以让其溃不成军。说到底,这种革新不是骑兵火器化,而是骑兵用了用火器。

三眼火铳算是比较合适的一种方案了,这类火铳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类是三眼分开发射,分三次击发。一类是一个火药室连通三个眼,一次发射三个眼的弹丸,实现集中杀伤。

骑炮兵营目前并没有拿定最后的方案,不过以目前的方案来看,朱棣等人更多倾向于一次发射三个孔弹丸的三眼火铳,以确保正面较大范围的杀伤,为骑兵突进敌阵打下基础。

但三眼火铳这种棍子在打架斗殴的时候,还真不比刀好用多少,特别是对善用马刀的骑兵,总不能打进去了,然后再装填火药吧,马哈木和阿鲁台估计也不让啊。

刘启夏对于骑炮兵的结合并不看好,甚至主张保留弓箭、大刀,只将火器作为一次性消耗品,用完就挂马上,换武器再战斗。

高忠光看向刘启夏,说:“不管如何,总要试试。若三眼火铳好用,那就用。皇上说过,实践出真知,拿过来组成军阵,演练一番试试就知道了。”

杨烽火赞同高忠光的看法,将鸭腿递给刘启夏:“我们都知道你作为骑炮兵营指挥史压力大,很想保留骑兵的战力,又想简单杂糅火器,但这样不行啊,我们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遇到点困难挫折很正常,但不能降低标准,抄捷径。皇上对骑炮兵营寄予厚望,希望我们能成为北征的主力,我们必须做好了才行。”

宣青书连忙近前,问:“怎么,朝廷已经下定决心北征了吗?”

高忠光、刘启夏期望地看着杨烽火,这个家伙不久之前入了宫,肯定知道点什么。

杨烽火无奈地摆了摆手:“朝廷目前并没有北征的消息,但我听兵部的人透露,鞑靼一直在河套附近游走,规模不小,像是主力。前几日,薛禄在大同发来文书,希望朝廷可以准他出兵收回河套。”

宣青书皱眉:“薛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