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血战蔚山(二)(1 / 3)

>

蔚山之战。

名将、强兵,一应俱全。

反观敌人,屡屡出现差池,只要杨镐抓住其中一个机会,就可以奠定胜局。

但结局却令人失望。

这位经略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私心,诚然,很多明军将领都有私心,提督麻贵有、上一次出征的李如松有,宋应昌也有。???..Com

壬辰倭乱时,大家一边抗倭,一边就利益分配一事,闹得天翻地覆。

只不过,聪明人知道权衡利弊,分得清轻重缓急。

李如松安排辽东军抢功劳不假,但攻平壤时,没有丝毫犹豫地倚重了南兵,直到大势已定,才搞小动作;

宋应昌是南兵的靠山不假,诬告、夸大其词,种种手段向朝廷检举检举李如松,但真到了跟倭子战斗时,粮草军饷、弹药火炮,从无克扣。

因为有一种东西比私心更加重要,就是大局。

杨镐有大局观,但不多,且私心始终凌驾其上,

他一心想要扶持好兄弟李如梅,所以强令毛国器打到一半撤回来,放弃最佳攻城时机。

当然了,如果要从历史方面评价这个人,就这场战役而言,仍有太多可数落,因为那些事情尚未发生,陆离也会设法阻止它们出现。

说起蔚山之战,可能大部分人会陌生,至少在特意了解之前,扮演者皆不清楚。

但说起萨尔浒之战,一定有太多人扼腕叹息,这是明朝输掉国运的一战,而总指挥仍是杨镐。

不过,作为辽东军总兵,既得利益者,陆离不愿意批判杨镐,只是为南兵感觉惋惜。

在提到这個阶段的南兵时,如果出现戚家军字眼,不是说:得戚家军真传,就是有戚家军的底子。

因为,真正成建制的正宗戚家军已经彻底没了,以一种悲哀的方式,结束了战场生涯。

没倒在鞑靼人的铁蹄下,也没有死在倭刀、倭铳下,却被他们浴血保卫的大明朝廷,以这样一种无耻的方式虐杀。

那是壬辰战争结束之后,三千多名戚家军战士回到驻地,可朝廷先前答应的钱粮与赏赐,迟迟没兑现。

每月三两六钱银子。

年俸约四十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