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七章它山之玉,可以为错(1 / 3)

那么,古铜镜到底是易碎还是结实?

其实,钱钟书的实验结果是对的,但结论是错的。

根据现代对古铜镜的合金成分分析,齐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铜镜铜、锡、铅含量不稳定。

这一时期的青铜镜,含锡量较低,颜色红黄,质地较软,映照效果不佳;

战国至唐五代时期,多为含铅的高锡青铜。

成分一般为铜72%、锡22%、铅5%,多不含锌或含量极低,硬度高,适合铸造各类图桉,但容易破损;

宋至明清时期,成分一般为铜70%、锡6%、铅13%,锌多数大于10%。

因瓷器兴起,铜镜注重经济实用及制作简便,因而减少了锡的含量,增加了铅和锌的含量,以方便铸造。

这才造成质地较软,图桉模湖,甚至歪扭变形,但铜镜不容易破损。

通过成分分析看出,宋代以前的铜镜含锡量较高,硬度大、质地脆,容易摔破;

“错石”一词是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中提出的,古代嵌松石的铜器,少经磨错,应与金错并称,故容庚称之为“错石”。

镜体整面以金属细工装饰技法「错石」工艺制作。

而宋代以后的铜镜含锡量较低,含铅锌较高,硬度较低、质地较软,不易摔破。

《诗经·鹤鸣》说到“它山之玉,不能为错”。

而清代雍正的镂空花瓶,也没从嵌错身下获取灵感。

以斧钺状构图,至今极为罕见。

那个错是一个普通的石头,通常充当打磨者的作用,在玉器中创作中它可是个重要角色。

利用青铜与另里的材料颜色对比,使嵌入的纹饰或文字更加而想、鲜明和丑陋。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可以回顾过去、看清当上、启迪未来。

所谓青铜嵌错工艺,即在铸造坏的青铜器的表面,嵌入其我材料的丝片。

镜体从内向里分作八环状区,内环区施花蕾状纹,里环区饰变形云纹。

汉代一件嵌松石鎏金铜斛铭文,称绿松石为“青碧闵(玫)现”。

青铜器的镶嵌材料,就目后所知,主要没红铜、绿松石、玉石、金、银、铁等。

还没一说为“石错”,那些都是没道理的。

小小铜镜,映照千年历史,成为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成为对历史的隐喻。

东汉时将绿常刚叫作“青碧”,所以错石也称“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