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不走寻常路(1 / 3)

>

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

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又有了改革创新。

这时的器形烧造富于变化,装饰技法与题材更为丰富多彩。新笔趣阁

釉色品种也更加繁多,可以说色彩纷呈,开创了我国制瓷史的新篇章。

元明清时期,倒流壶一直都有制作。

保留下来的实物,尤以清代为多。

其质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锡壶等,较前代有较大发展。

清代倒装壶很少再有早期带提梁的样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

造型一般都作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饰蝙蝠、鹿、寿星、童子、松树等图桉。

在现代社会,倒装壶仍在普通百姓家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并以其颇具趣味的独特使用方法引人入胜。

比如倒流壶在铜川陈炉古镇,依然在制作。

在我国的五代时期,西陕铜川一带被称为京兆华原。

从那时起,当地就开始生产陶瓷,被称为耀州陶瓷。

到了宋代,耀州已有11万户工匠烧窑作瓷。

耀州窑与宋代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享有同样的声誉。

它的青瓷釉色光洁明亮,胎体玲珑多变,是我国古瓷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元代后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的烧造区。

明清时期,耀州的陶瓷业达到鼎盛,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如今这个被称为国宝的倒流壶,作为铜川的荣誉象征,永远镶嵌在了这块土地上。

如果有机会,谁都希望你能亲临铜川,一睹“魔壶”的风采。

而陈文哲没有这个时间,所以他就只能根据得到的资料,尽量复制出一些古代魔壶。

当然,陈文哲还没忘了,他这一次主要做的是青花瓷。

所以在彷了一件青瓷倒流壶之后,其他做的都是青花倒流壶。

一把精美的瓷壶,除了壶嘴,上不开口,没有壶盖,整个壶身浑然一体。

要向壶内注水,需将壶体倒置,从底部的孔里注入。

注满后再将壶体正立,水却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