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斗彩、五彩、法华彩(1 / 3)

>

色地三彩器物以大瓶、大罐、大盘、香薰等陈设瓷为多。

在一摞大盘之中,陈文哲还发现了黄地紫绿衫。

这种釉色的瓷器,以盘为主,外壁绘三彩葡萄、云鹤、朵花、蟠缡,盘内划龙纹并填紫绿衫。

底有青花或紫釉题款,款上罩黄釉。

这种盘,整个清代都在生产。

再就是墨地三彩,这种素三彩瓷是地釉先施绿釉,再施黑釉。

问世以紫黑釉勾勒再填黄、绿、紫、白色。

有的在墨地开光中,绘白地三彩。

墨地三彩稀如晨星,民初多有仿制。

还有一种虎皮三彩,清末民初仿制的也比较多。

这是以黄、绿、紫三彩相间点染成虎皮状斑块,釉面光亮变幻。

器物有盘、碗及福禄寿三星,均胎骨致密沉重。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三彩,都脱离不了釉色。

而三彩最早的其实就是唐三彩,所以到了清代,又衍化出三彩瓷塑。

一类唐三彩俑,将雕塑和釉彩结合起来,有仙佛、禽兽、鬼怪及福禄寿字壶均胎质坚致,造型生动。

三彩康熙已很少生产,晚清光绪及民国初出现过一些仿制品,也相当精美。

而之前陈文哲发现的瓷器碎片,大部分是明代三彩瓷。

那些明代制品,相比清代素三彩瓷器,品种少了点,但是器型、纹饰、釉色,却一点也不差。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

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

根据这点,又可将素三彩进一步划分为“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

景镇御厂在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各种简单的低温复合彩釉瓷。

色釉多为两种,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称“绿地酱彩”或“黄地绿彩”等。

造型也主要以碗、盘、壶等日用品为主。

类似制品,直到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