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振奋一下国人精神(1000月票加更)(1 / 3)

>

这些天,随着锈迹被去除,很多暴露出来的铭文,已经被陈文哲大体翻译了出来。

认出这铭文之中的字,并没有陈文哲想象当中的那么难。

这全要感谢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有序,没有断代。

就是因为传承有序,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借鉴的,这才会让,这份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古篆书,很容易就可以解读。

因为它跟现在的很多简体字,都有着相同之处。

一脉相传,就算只是看字形,也能认出一些。

博物馆之中的那件盨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

而这一件内部的一段铭文,应该是:“天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是陈文哲能够认出来的铭文,其他的还有一段:“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如果是去长安之前,看到这些文字,陈文哲也就知道,这是纪录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可是现在不同了,他读过尚书。

要了解这些文字,还应参看《尚书》,因为尚书里面的很多内容,跟这件青铜器刻录的铭文,很相似。

比如《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一段就少了两个字,天命!

这一整篇铭文,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

其文辞、体例在两周金文中前所未见,却与现存《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

这要说尚书内记录的这些内容,跟燹公盨内的金文没有什么关系,谁会相信?

其实还有很多证据,比如《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这所用的词语,都互相类似。

铭文中,禹的传说,与《诗》、《书》是一致的。

过去著录的古文字材料,有关禹的很少, 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迹”, 叔夷镈、钟述及成汤伐夏, “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

至于治水的事迹,这是第一次发现。

秦公簋等都属春秋, 燹公盨则早到西周,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 这对于国内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其实, 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