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马兰口(1 / 3)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084 字 2023-03-06

马兰口,又叫马岚口,距离壶(胡)峪口的直线距离仅有6公里,口外也有一座军堡,但这座军堡不是正对着马兰口,而是在口外偏东500米,因此并不合适作为守军的防御据点,所幸,马兰道比壶峪沟要狭窄许多,沿途更方便守备和迟滞进攻者,所以,守军干脆为第一道阻击阵地设置在了大泽沟后的坡岭上,然后利用前装线膛步铳的射程、精度优势,对前来进攻的小股土默特左翼兵马进行迟滞作战,导致了本来就只是承担牵制任务的这部分土默特左翼兵马不进反退,远远的躲到了跟大泽沟以南的王绪沟的南侧······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茹越口是土默特左翼兵马攻击的重点,依照明军早年设计防御体系,在整条茹越道中,一共有布置了两个防御要点,一个是距离繁峙县城较近的南口下寨军营,一个是距离应县县城较近的的北口茹越堡。

考虑到下寨军营太过靠近勾注山南端山口,一旦有事,自北端朔州盆地派出的援军无法及时救援,而茹越堡一旦守不住,蒙古兵就会直接冲入朔州盆地,所以,虎贲师在一开始就没有选择据下寨而守,而是把阵地布设到了六郎寨----由于号称当年杨六郎杨延昭曾经在雁门山驻扎过,所以勾注山周围存在着大量以六郎打头的地名,什么六郎堡、六郎寨、六郎集,等等等等,而且重复的名字也很多,光六郎寨就有三四个之多----以北的铁吉岭上。

京营守军在铁吉岭的阵地自然不如下寨军营坚固,但铁吉岭的坡度很陡,人马想要从侧面攀爬是很不容易的,只能顺着道路展开进攻,京营守军可以好整以暇的依托道路两侧壕沟和胸墙,居高临下的进行打击。

当然,如果守军人数太少,即便道路狭窄起伏不利于进攻者进攻,也是挡不住前赴后继的敌人的----米涅式**再怎么说也是装填麻烦的前装火枪,因此再训

ωωw.练有素的铳手,一分钟也就只能射出3~4发铳弹而已,没办法形成密不透风的弹雨,从而彻底封闭敌军的前进路线----所以,腾骧师左厢旅第三团在接收铁吉岭防线后,特意加强了守备兵力的数量,从而使得铁吉岭一线拥有3个队130名战兵护兵及另外180名应县义勇兵。

虽说总计300余兵马守备一座铁吉岭,依旧有些捉襟见肘,但正常情况下也能得以维持,可现在的问题是,当善巴汗将茹越口作为第一攻击重点后,守军的压力就有些沉重了······

看看密密麻麻如蚂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