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叶尔羌归顺,西域失复得!(2 / 3)

民签订棉花、羊毛等收购契约以保证其收入。

再加上大明民间商人的涌入,同样带来很多商机与就业机会。

仅仅一年时间,叶尔羌汗国与大明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密不可分了。

举个例子,如今叶尔羌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农民都以种植棉花为主,而他们的棉花只有大明这边能吞下。

而大面积的棉花种植则又让叶尔羌对大明过来的粮食更加依赖——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可能吃的都是大明出产的粮食。

再举个例子,如今叶尔羌诸城中超过百分之四十的中低产阶级在为大明朝廷或大明商人打工。

如果没了大明,这些人都将失去生计,走投无路。

最后,上至汗王的直属军队,下旨各城封建主的私军,通过昭武八年秋季及昭武九年春季的平叛之战,对明军都产生了畏惧心理。

汉唐时期,在西域有一汉当五胡的说法;如今在叶尔羌,则有一个明军能打十个汗国士兵的传闻。

倒是文化、思想方面的影响,因为时间太短,还没显露出来。

可当阿不杜拉看出了上述这些事情,就知道这汗国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何况过去的两年中,以外交随员身份仍在牙儿干的外交使馆工作的阎尔梅,让大明商人给阿不杜拉带来不少好东西。

比如说大明的各种通俗、戏曲班子、美酒佳肴等等,可以说让阿不杜拉享受到了很多以前做实权汗王时都享受不到的东西。

而实际被明军“保护”着,又总让他有种不安全的感觉,仿佛头顶悬挂着一把大斧,不知道那天就会落下,斩掉他的头颅。

这种享受着美好却又时刻身处危险之中,没有自由的感觉,让他内心饱受煎熬。

他能挺一两年,已经算是心志过人了。

今春,大明出二十几万大军南北夹击东吁国,收取了缅甸的消息传来,令阿不杜拉大为震惊的同时,也彻底放弃了保住汗国的想法。

因为他已经清楚,只要大明愿意,出兵灭叶尔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再加上他年纪也大了,雄心不在,对很多事都感到力不从心,这才通过牙儿干的外交使馆,向朱媺娖表达了归顺的想法。

“真是没想到,朕坐在这武英殿中什么都没做,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