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明清治蒙古,昭武用新政(2 / 4)

方式影响辽东的蒙古诸部落。

到皇太极继位,才开始对漠南蒙古诸部落的征服。自1628年,皇太极征察哈尔所属多罗特部至今,已有二十余载。

即便是从皇太极在漠南设立盟旗制算起,也有十余年。

盟旗制对草原民族的统治效果虽未完全显露,却也初见端倪。

清朝的盟旗制不仅使得中央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控制力增强,同时还限定了各旗的游牧区域,对其游牧、耕种及往来都社会生产活动做了限制。

再配合后面在草原上推广黄教,入教者可不纳税的一套,可以说令草原社会秩序比之前稳定了许多。

然而这也大大消减了游牧民族的活力,以及人口增长速度,整体上是妨碍了游牧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的。

大明如果是普通的封建王朝,没什么特别的,自然还是学清朝这一套去治理漠南蒙古,乃至所有的游牧民族,比较稳妥。

然而如今的大明并非普通封建王朝。

朱媺娖以往来两界的神通,令大明正在大踏步地进入工业时代。

在这个时代,大明的军事实力将彻底超过游牧民族所能对抗的界限,国力也将得到极大提升,使得中央王朝对游牧民族形成绝对压制。

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的就不是如何防备游牧民族发展壮大后南下侵略了,而是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游牧民族的人力,利用大草原的资源。

只要发展下去,草原及游牧民族与大明必然捆绑得越来越紧,直至再也无法挣脱,彻底融入神州大家庭。

所以,朱媺娖、郝光明都清晰地认识到,大明在收取漠南蒙古后,不仅不能学习清朝对游牧民族进行削弱,反而要设法增加其人口,提高草原人民的生活水平,以解放大草原的生产力。

这其中的道理,对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讲是颇难理解的。

好在军机大臣、阁臣们受后世众多理念影响已有好几年,在朱媺娖将其中道理讲清楚后,众臣倒也很快接受了。

毕竟其中有具体的例子摆在眼前。

如毛纺轻工业。

在北直隶、辽西、山西、陕西、甘肃这些北疆省份,毛纺厂如今不说遍地开花吧,却也成为了边境诸县的重要税赋来源。

其所生产的毛纺工业品,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