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阅卷(2 / 3)

要检查一遍。

朱雄英对着侍卫们微笑道:“辛苦了!”

一句随口的关心让这些站岗守夜的侍卫感动不已,腰包挺的更直了。

朱雄英踏进大殿,却看到所有人都在一丝不苟的阅卷,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站着,有的甚至坐在地上,时而惊叹,时而惋惜,手中的朱笔也在不断写写画画,就连皇帝来了,都没人察觉到。

“陛下到!”

随着朴不了喊了一嗓子,所有人立马站了起来,齐声拱手道:“臣等见过陛下!”

“诸位爱卿辛苦了!”

朱雄英接着说道:“朕没什么事,就是来看看,顺便让人煮了些汤圆送来!”

“谢陛下!”

忙活大半夜了,也都确实饿了,一个个放下手中的试卷,准备吃饭。

朱雄英坐了下来,随口问道:“刘卿,此次恩科大考可有出类拔萃的治国大才?”

刘三吾拿出放在案上的一沓试卷,说道:“陛下,这是臣与诸位同僚挑选出来的一甲,二甲试卷,共十六人,请陛下过目!”

一甲只有三人,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没有名额限定,但只挑出十三人着实有些少了,也由此可见刘三吾阅卷之严格。

朱雄英随手拿起一张卷子,仔细看了起来。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利弊?

这道题属于以古论今,考的就是藩王的问题,你要写,朝廷集权弊大于利,那意思就是给地方藩王无限放权,那一定会被淘汰。

这位考生的回答大意:汉唐两代,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分裂,权臣把控朝政,架空皇权,甚至谋权篡位,这种情况下王朝随时都会覆灭。

终宋一朝,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对地方失去绥靖御侮的能力,边防难稳,一旦天灾有变,内忧外患之下,亦有亡国之危。

朱雄英长舒一口气,这考生竟然能看透大明朝将来的危机,人才啊。

接着看下去,后面是他的解决办法。

就四个字,轻重相维,在朝廷高度集权下允许地方适度分权。

看到这里,朱雄英有些失望了,这个回答太理想化了,谁也无法完美的把握分权的尺度,即便是老爷子这样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做不到。

打开后面被遮住的考生名字,上面写道:黄淮,温州府永嘉人士!

这个人有能力,也有见识,但没达到惊艳的地步,朱雄英直接提起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