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5章 实行科举取士,各国跟风裁军(2 / 6)

职位最高。

荀彧此时却很矛盾,他是世家大族出身,理应维护世家的利益,但他却清楚的知道,科举制确实比察举制优越。

荀彧想要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完善,可又不想损害世家的利益,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之下,他干脆一言不发,假装没看到刘晔的眼色。

荀彧不但是户部尚书,而且还是副相,他都不发言,世家官员们失去主心骨,自然难以招架王猛郭嘉等人又穷追猛打。

在寒门官员们的吐沫星子之下,世家官员们有一个算一个,纷纷被骂了个狗血淋头,毫无任何悬念的输掉了这场辩论。

以王猛戏志才为首寒门官员们,见没有世家官员们敢站出来了,先是一愣,随即都陷入狂喜之中。

多少年了,寒门一直都是世家按在地上摩擦的对象,而如今寒门子弟终于站了起来,好好的扬眉吐气的一回。

关于这场大秦寒门与世家之间的首次交锋,作为皇帝的嬴昊全程都在旁观,没有发表任何意见,结束后才明知故问的问了一句:

“既然戏尚书和王丞相都说,察举制已经不符合时宜,那又该用何种制度来取代而之?”

此言一出,也表明了嬴昊的态度,他也是支持寒门的。

“科举制。”

王猛和戏志才异口同声的说道。

世家官员们闻言,心中道了声果然,却无一人再敢出言反对,寒门官员已经获得大势,科举取代差距也是大势所趋,已非他们所能阻止,所以脸上的灰败之色更甚。

科举制早就已经出现,是由隋王杨广第一个提出,并且已推行了数年之久,为地处凉州的苦寒隋国,争取到了不少寒门出生的有才之士,解决了隋国官员数量质量皆不足的窘境。

曹操见科举制效果这么好,于是也效仿隋国,在本国推行了科举制,同样大获成功。

有了隋魏这两个成功案例,按理来说,各国应该纷纷效仿才对,采用更加先进的科举制度才是,可现实却是至今也只有三个国家在实施科举。

只有朱棣的明国成了第三个成功实施科举制的势力。

难道包括嬴昊在内的各国君主集体眼瞎,都看不到科举制所带来的好处吗?

自然不是,而是推行科举的阻力太大了。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