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王守敬的生意经(1 / 3)

旧港不大。

任何风吹草动,人人皆知、个个都晓。

施进卿尽地主之谊,宴请郑和等大明使团成员。

王守敬则是和商贾们混在一起,感受着物价的起起落落。

大明舰队上,有海量的货物。

旧港能够消耗的,也不过十几船罢了。

再多,就要吃撑了。

如何控制交易,是王守敬、沈开来负责制定规则。

兜售货物,也是有讲究的。

不可能任由商贾们进行价格的比拼,有损大明的利益。

王守敬锱铢必较。ъìQυGΕtV.℃ǒΜ

他之所以不满朝贡的贸易方式,很大的原因在于,礼部的官员们根本不知道何为贸易!

他们只知道,大明是天朝上国,理所应当照顾番邦。

因此货物的价格,往往是溢价,超出市场价格。

番邦热衷于进贡,是因为他们甘愿做大明的小弟吗?

非也。

只是当小弟,有利益罢了。

王守敬力图粉碎这样的规则,恢复到正常的市场经济中来。

面子,能够当饭吃不假,前提是不能有损自己的利益。

有时候王守敬也分不清,这种崇洋媚外的思维,是儒家的影响,还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

部分史书称,郑和下西洋祸国殃民、劳民伤财。

症结就在于此。

番邦进贡,大明反哺。

后来一结算,是亏的。

当然,很多史书都是儒门读书人记载的。

让他们琢磨经济规律,简直是为难了这群读死书的人。

朱棣北伐没有动摇国本,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功劳。

赚钱。

为大明赚钱、为百姓谋取利益。

王守敬从不觉得丢人。

所以谈判上常常显得剑拔弩张,他还会亲自下场,和旧港的豪绅、富商讨价还价。

亲兄弟,明算账。

旧港宣慰司是大明的领土不假,生意还是照常做。

兴许是看到王守敬太关照自己人了,太和蔼可亲了。

竟有商贾找上门来,试图挽回沉船的损失。

“在暴风雨中,我的船不幸遇难,还有几个伙计,永远地离开了。”

这一位两淮盐商李生,可谓是声泪俱下。

句句不离他的伙计,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