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1 / 4)

拿到刑部的文书后,王守敬慷慨地辞行朱高炽,悠然返回句容。

他心血来潮,查吏部的卷宗,提前发现了隐患。

这个隐患,王守敬有绝对的信心,能够妥善地处置。

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

王守敬找到了廖镛,遗憾道:

“恐怕有负广钟所托了,我很可能无法顺利去往宁波府上任。”

“先生的著作,不知能否继续交托到广志手中。”

廖镛心神震颤,他有了一种不妙的预感。

王守敬很少如此慎重,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大事。

“志恒不必自责,这本就是我的非分之请。”

“莫非因为此事,给志恒添了麻烦?”

廖镛目光如炬,隐隐有所察觉。

“唉。”

“此事说来话长。”

“广钟将先生的著作交给我之时,我看到了‘正学’的名号。”

说到这里,王守敬陷入某种回忆之中,神色恬静、淡然。

“恩师号‘正学先生’,莫非……”

廖镛露出极其震撼的神态。

“是啊。”

“正学先生曾讲学于庐山,我当年有幸就学于白鹿洞书院,随同窗前往听课。”

王守敬没有藏着掖着,拉进了与廖镛的距离。

廖镛感受到了志同道合的亲切,安慰道:

“我是恩师的学生,尚不在十族之列。”

“志恒只是听了先生的课,何必忧虑。”

如果只是这样,王守敬自然心宽舒坦。

奈何情况的复杂,已经超出了控制。

“后来,不知为何,正学先生提拔我为句容县令。”

“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举人啊……”

王守敬说到此处,廖镛已经心知肚明。

这不是简单的听课关系了。wap.bΙQμGètν.còM

拔擢之恩,关乎朝廷运转的逻辑。

封建社会,是人治。

只要被某人提拔了,基本上都会归于这人的派系。

不知感恩的人,满朝文武谁敢与之共事?

科举高中的才子,都要称主考官为“恩师”。

何况是王守敬这样的情况?

跳进黄河,也无法撇清关系。

廖镛一瞬间将王守敬当成了自己人,远胜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