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三章:嘉靖的难以置信(1 / 2)

嘉靖殿试结束直接先拿了会试前几名以及宋应昌的卷子就回精舍了。

剩余的得要司礼监整理好后再报送精舍。

拿着六七份卷子虽然碍手,却也至少在面上显得公正。

嘉靖其实最好奇的就是宋应昌的卷子了。

监考时,就能看到其在正文后面还有附录。

这个附录跟之前杭州士子为了满足八股要求不得不添加附录不同。

宋应昌的附录,其实就两张图。

一张名曰思维导图,即阐释正文思路的来源。

宋应昌这副思维导图是以目的为起点的,真儒如何在大明践行仁义?

紧接着分叉出仁与义两个分支,进一步又区分仁的概念,内涵明确仁的宗旨,外延明确仁的度量,又从仁的度量明确影响仁的现实因素,又从朝廷的活动与这些现实因素的关系,分析要实现仁朝廷所需达到的要求。又通过这些要求,分析现实中实现的可能路径,每条路劲对应可能的未来政策,再对政策的负面效应与执行的道德风险进行评估与提前管控。

在义的那条支线上同样如此。

这种新奇的策论奏书,嘉靖是第一次看到的。当然,粗看被其绘画线条所吸引,再看则被其中的潜台词吓到了。因为这是秦汉以来,迄今为止,作为皇帝收到的第一份不依赖于皇帝亲君子远小人的策论了。只一刹那,嘉靖就找回了心理优势了,那就是杭州那帮人还是太嫩太理想了。不写人,只做事。除非天下官吏大多是好人,相互监督砥砺,否则完全不可能形成固定的治理路径。比如,总有人想办法让统计的把仁义指数统计好看些。

只是一旦整个朝廷拿假数据糊弄人,那这个体系下面,所有的晋升逻辑都会被扭曲,这个体系就不能选出忠正纯良的好官来。那样也就亡国有日了。ωωw.

想到这里,嘉靖不由得又打了个寒颤。这帮杭州学派,真真的胆大包天,忤逆欺君。因为再过一眼,嘉靖就明白,这套体系在名义上是绝对正确的。一旦自己亡国有日,那就该下一个王朝来实现这个体系了。

很显然,罗学与儒学并没有差别,只要能实现理想,并不介意改朝换代的。只是大部分儒生现在早就丢了大同的理想,改为,只要延续家族,投哪家都可以。

嘉靖,时而生气,时而压抑。反正过了良久才开始接受这个事实:一个学问是可以超越朝代更替的。

为了避免改朝换代,保证朱家王朝永固,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朱家掌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