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千年大计(3 / 4)

锦衣状元 天子 1642 字 2023-03-06

轨,再用这种板车进行上下的运煤作业。

山上往山下运,一路下坡,用力不大。

上坡时则煤炭已卸货,人力相对轻省些……如此一来,从山上到山下的运煤工作变得轻松许多。

……

……

朱浩知道自己当官后,已难以兼顾科技强国的重任。

趁着现在杨廷和没致仕,他找到机会亲自到工坊、矿场和工地第一线劳作和实验,这种事做一天就少一天,以后等他真的位居高位,怕只能以远程监控的方式完成这些。

那时估计朝廷一天都离不开他。

现在杨廷和在朝,其实为朱浩节省了不少力气,至少朱浩不用兼顾朝中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朝廷体系运转自如,大事小情有杨廷和这样富有经验的老臣担当,吏治勉强能做到上下清明。

但等杨廷和退下去……估计一批老臣也会跟着引退,那时上来的新人,有几个能挑起大梁?

那时朝廷的决策权就不在杨廷和,而在他朱浩身上,就一个决策权就能让朱浩焦头烂额抽不开身。

所以朱浩趁着现在没到他挑大梁的时候,把推进科技进步的事情尽快落实下来。

因为火车系统光是设计的工作量就无比巨大,开销也很可观,目前朱浩在没有掌控大明府库的情况下,光靠自己筹措经费,明显不足。

第一步计划,是把西山的煤用铁轨和人力火车,运到京城和永平府。

第二步则是制造火车头和车厢。

第三步是将西山的铁轨往山西一线延伸,再在山西多开一些煤矿,把山西的煤矿运到京城来,再通过大运河往南送,再把漕粮和军械等,通过火车运到山西……

第四步,才是架设更多的铁轨,最好能以火车连通京城到扬州。

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想在长江上架设桥梁,是不可能做到的。

眼下最大的难题,就是开山和架桥这两种,尤其是从西山到山西这一段,要翻越太行山,虽然可以从北麓绕,但开山的工程量仍旧很大,加上一路上有不少河流……

设计路线,需要朱浩亲自勘探。

不能以后世的铁路路线来进行衡量,因为后世那是经过几代人的路线改进,技术也成型,才能实现跨越,而朱浩则要以最简单的方法,以最小的工程量……哪怕进行一些绕路和迂回,也要把铁轨一路铺设过去。

……

……

朱浩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