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分歧(3 / 7)

想要贸易就不得不依仗朝廷,而依仗朝廷,先不说需要看朝廷脸色,利益也是天差地别,这他们如何能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自郑和下西洋开始,这项政策就一直有文臣唱衰的原因,甚至不惜摸黑这项政策,而安南在打下来足足二十多年里,堂堂大明,竟然就没有一个优秀的内政人才,能把安南治理好,甚至等到朱棣一死,各种叛乱瞬间就再也压不住了,杨士奇等一众文臣更是开始不停的上表撺掇着朱瞻基放弃安南。

自此安南没了,西洋之事也割弃了。

即便等到朱见深上位。

这位成化帝再现铁血手腕,不仅把堡宗留下的烂摊子一点一点收拾好,给大明补了一大口血,还把云南,两广,川蜀,漠北,东北各地叛乱平复下来,并且吏治也再次清明起来,就这么一个优秀的皇帝,可是当他想要再次下西洋,收拾安南局势时,一个叫刘大夏的官员竟然把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全部烧了。

这个刘大夏和当初杨士奇他们劝朱瞻基放弃安南,简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朱见深的在文官当中的评价是什么?

老实守成。

真呵呵。

怪不得后世明粉们,追着文官集团总是破口大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估计还真是元朝把那些老爷们惯坏了。

闲言少叙,说回现在。

朱棣是知道朝堂上对于兵发安南,肯定是有不同意见的,所以朱棣让甄武这个没脸没皮的,又贼得和个猴子一样的人,借着陈天平一事,把事情闹到不出兵不行的状况。

甄武也清楚这个情况。

可是现在杜省竟然在陈天平之前进京,甄武便有点算不准,这个杜省会带来什么样的变数了,毕竟杜省的金豆子实在是不少。

谁知道能收买多少人帮他说话和办事呢。

所以,等到程良回来后,甄武叫来程良,郑重的吩咐道:“你让人去把杜省给我盯紧了,一天下来,他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事无巨细的全部汇报给我,另外,派人去查一下陈天平他们到了哪里了,奶奶的,这么慢吞吞的,也不怕死路上。”

“诺。”程良应声便快速走了下去。

甄武看着程良离去的背影,手指敲着桌子,露出了一抹冷笑。

怎么不管哪个年代,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为了贪图一己私利,甚至不惜害国,卖国,以及诋毁自己的国家呢。

他们怎么就没有一颗同胞的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