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倭寇随时会复起?(2 / 4)

下虽然感受十分糟心,却也是无可奈何……

况且,从另一面来说,那个朱墨横行无忌,此番虽说是国难,可就此削弱朱墨,也未尝不是因祸得福,到时候裕王遴选良将,做好充足准备,一举收复莽应龙所占之地,则大局反而转危为安了。

事情都过了一遍,赵贞吉见没有结果,于是催问道:“王爷、恩相,张翰问我是否赞襄漕粮海运,我该如何作答呢?”

此时,

裕王很有几分踌躇,倒不是因为漕粮海运是否可行,而是担忧此举必将长期解决北方缺粮的问题,到时候又是朱墨、张居正的不世之功,在皇上面前,岂不是又要抬不起头?

更何况,漕粮海运的最大关节,不在于运输,而在于粮市。张居正、朱墨、张翰已经在杭州擘画一个“中外粮市”,但凡**、日本、安南、邉罗、琉球之粮,皆可贩运至杭州。漕运总督每年收兑漕粮之外,还要在粮市采购一批,此举自然是让各国粮商趋之若鹜。

塔读.app,免费小说网站

但如此一来,漕漕运卫所就更是没用了,谭纶这个提督漕运军务,也就成了一个笑话。试想,都海运和采购了,漕粮收兑和运河地位下降,这个提督还有什么分量?

反复沉吟一会儿,裕王便道:

“孟静啊,本王看,所谓‘中外粮市’不一定非得设在杭州啊?江苏河海也有众多良港,比如刘家港,乃永乐朝之大港,外洋人多能闻之,为何不设在此处?你是否也曾考虑?”

赵贞吉清清嗓子,道:

“王爷,我亦曾与太岳修书,但此中还是颇难处理啊……一来,日本国乃是米市大宗,两月前,新近崛起的尾张国,遣商人运来众多大米贩卖,粮价当即平抑下来,大战凶年得以避免,士民乐见啊。二者,漕粮海运,需水师押运,如今大明也只有闽海水师,俞大猷手下将校推说一切听朝廷的,且如今倭寇虽平,但随时都有可能复起,且残寇仍据于海上,水师忙于剿匪……因此,臣也不好强迫啊。”

嗯,

众人听了,自然明白其言下之意——

织田信长跟朱墨,似乎已经完成了某种交易?大概世间传闻是真的,朱墨给了他一些火铳,他就每年运多少粮食过来,价格可能很低……如今建成中外米市,有倭国作为大宗,自然能撑得起来。如此局面下,任谁想要插手也是不太可能了。

徐阶对这一切形势自然是了熟于胸,可刚才忽然听他说“倭寇随时都会复起”,忽觉是不是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