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俺答的三个问题(2 / 3)

想问个准信,你们到底什么时候动手?”

辛爱却很直截了当,答道:“快则一月,慢则两月。”

至此,

双方重要的话都已说完。

赵全才谄媚道:“大台吉,王妃还准备了一些礼物,还望大台吉不弃。我这就叫他们把车赶出城,……无论以后如何,还请大台吉继续关照大同府的事儿,我们总是自己人吧?”

嗯嗯,

哈哈哈,

辛爱志得意满,笑道:“赵全、王妃,尽可放心,以后但有什么缓急,都可来土默川找我,这总放心了吧?”

代王妃这时才笑出来,对着辛爱又是盈盈一拜。

当夜,

辛爱、赵全乘着代王府的车马出城。

……

第二天傍晚,大雪依旧纷飞。

朱墨一行已经赶到了宣府。

一路乍见军堡相连,重兵屯驻,确实不太相信俺答竟能打进来。但仔细回想明朝那些烂事儿,又倍感脑壳疼。困扰多年的疑问也解开了——这些防御建筑,其实都建立在对安全感的追求上。

它依托长城,二百年来,对暴露出来的防御漏洞不停地修修补补,有时在内塞,有时在外赛,陆陆续续增建,而后才连城一片。但这种联系是没有战略意图的,而且几乎都是被动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鞑靼打哪里,战后就修哪里,一直被牵着鼻子走,将无数的资源消耗在山岭、荒野之中……

跟鞑靼作战,这种高墙深壕、坚壁清野的战术,其实未必能够奏效。与其花那么多钱在这些东西上,真不如投入到火器上来。

但明朝的问题是,每一个经边的总督,掌权时间都不会很长,所以急于求成。另一方面呢,总督在九边的作为,总是要受到朝局的影响。谁也没法长期贯彻一种思路。

这就导致眼前的情况了。它就是明朝一切症结的活生生的呈现。

朱墨总觉得,明朝的优势并不在堡垒的建设能力,而是在于内地的整体水平。但它的各种发达、繁荣,却一直没有转化成对外优势,且总是被不停地消耗,终于有一天油尽灯枯……

这就像第一个即将爬出泥潭的人,总是被后面的扯住腿子强拉下来,一次又一次,直至精疲力尽而死。

至于灾民呢,

梁梦龙先前做得的确很好,城墙脚下、屯堡内外,搭建了许多棚子,外塞的灾民已经有个安生。而赈灾的官吏也早已被葛缙打过招呼: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