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瞒天过海(2 / 3)

了,毕竟天下人都看着不是……?至于说,灾民是买粮度日、继续种稻?还是改种桑苗,那就悉听尊便了……千年田、八百主,就算他们要卖田,别人不是也挡不住嘛……”

嗯嗯,

严嵩一边听一边点头。

严世蕃也感觉顺耳多了——

这个朱墨,跟高寒文也没大区别,都是书呆子!一个要改稻为桑,一个要公债钱庄,说白了,都不影响原定计划……

高寒文的改稻为桑,到了下面,就可以打着国策的名义去**买灾田,当然收益是最大的,可矛盾也大,免不了要出点幺蛾子……

朱墨的公债赈灾,到了下面,自然就可以打着国策的名义逼捐,逼捐又不针对灾民,就对那些小康之家,就逼不出乱子,而且来钱还快,又干净……

至于说什么钱庄,那就更好了,正好可以合法放高利……30几万灾民,哪里能募到几百万两给他们低息用?到时候还不是要借高利,而借了高利,最后卖田还债,更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比高寒文那个招又顺手了不少……

严党诸人相互对视,瞬间就明白——

同意朱墨的方略!

一念至此,诸人就把目光投向严嵩。

严嵩看看徐阶、张居正,又看看朱墨,终于拿定了主意,缓缓闭上眼睛,再不言语。

严世蕃心领神会:决策已定,最后就只剩下一件事——先把埋伏打好,到时候黑锅才扣得死……

徐阶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想搅局,这时候忽然举荐个朱墨当了编修,不就是为了江南的棋局吗?他们的如意算盘,朱墨的这个方略,再不济,也能忽悠到一些银子,只要送到台州大营,那也是功劳一件……

这些清流窝囊得很,能干出这么一点成绩,肯定心里是愿意让朱墨亲自去的。但是,到时候如果公债变成了逼捐、官营钱庄搞成高利贷,这口黑锅可就是你们清流的了!

这种扣黑锅的套路,是严党一贯的做法,多年来屡试不爽。每次都是事先就打好埋伏,让人百口莫辩。

于是,严世蕃这时就唱反调,怪声道:

“徐阁老,这个方略,我听着都好,真的,都好,挺不错的!可是有一点,我是一直拿不定主意——自古以来,朝廷不与民争利,这又是公债,又是钱庄的,我是担心老百姓戳着脊梁骨骂娘啊……”

徐阶、张居正、高拱跟严家斗了十几年,哪里会不明白严世蕃那点套路?这时候只要一开口,以后就是说不清的麻烦,当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