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运朝疏》(2 / 4)

最稳妥的,让他们两方一直斗下去,皇帝居中平衡;但这样做,也面临困境,那就是:老百姓已经承受不了了……

思来想去,他心里做了最后一个决定:就让墨儿去试试吧……他要是真能一边打、一边治,当然是最好的……

但这有可能吗?流落民间十几年,虽然见识卓越,可没历练过事,真能行吗?想是这样想,心底又冒出一个更为强韧的念头:墨儿搞不好能行?至少太祖不是也干成过一半吗?朕父子俩就试试看吧……

想到这里,他下定决心,命道:“吕芳,你安排一下,让徐阶他们举荐……”

“奴婢明白。”

……

朱墨次日到翰林院,也不管别人议论什么,匆匆写下了一本奏疏,把从治世到升世的话写下来,最后想了想,题名干脆就叫——

《谏重典治世而至升平运朝疏》

他以前泡论坛,见人家引用那些奏疏原文,就感觉很酷。这时自己以翰林供奉学士身份,亲笔上疏,感觉又不一样。想到老道说字数要少,于是字斟句酌,写了一千多字。

奏疏开头,他先说了“先王之道、汤武革命”——

“为谏用重典治世而至升平运朝疏:

臣墨闻,先王之道,革命之道也。革命者,革故鼎新之谓,洪范曰金从革,周书命同令,故名,犹言革新之天令也。昔桀纣无道,汤武革之,革其君也;当大元之末,胥吏放横、饕餮残毒,太祖以布衣而革之,然奉祀不绝,是革其臣也;乃知革命者,在君犹言禅代,在臣则同维新,与民故曰更始。

洪武定鼎,太祖奉天令,乃行世重世轻之法。何也?太祖起微**,与民同德,而元帝宽纵、奸邪窃柄,百官胥吏、率兽食人;行重典以革乱臣,宜也。

昔太祖尝与刘基论元德之失,皆曰失之于宽纵。故知元之失德,在臣不在君,此又千年之一变也。

臣墨闻,尧命四岳,职事者也,非官之者也;其不屑者,皋陶作五刑而理之,重典之始也。故曰,世重世轻者,法之常也。及新莽窃汉,刘向父子乃作伪书《周官》,窜乱之始也;又言民、士、大夫、世卿、诸侯、天子为古制,万世不移云,谬之甚者。后世又有二程朱熹者,作清浊之说,曰民浊者也,故在下;士清者也,故在上,始为世之烈祸。太祖与刘基辈深察其理,乃以重典治之,使士民之分泯然,勿为后世祸。

今四海承平,而士民之分再起,士商与农工,势同水火,臣再议世重世轻之法。虽然,道相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