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一个承诺(1 / 3)

开局不如狗 湘伦暴雨 1055 字 2022-11-25

一般的推理爱好者都知道,人体死亡后躯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法医病理学上被称为“超生反应”,学术上的定义是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短时间内仍保持某些活动功能或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能力。

超生反应在法医学上意义非凡,除了可以将人死后发生的超生反应与活体的正常反应相鉴别,还能通过各器官组织超生反应持续的时间差异性,从而推断死亡时间,这也是很多推理刑侦作品中描写最多的内容。

那些高知识犯罪分子,甚至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影响正常的超生反应,从而误导法医尸检结果,比如将尸体泡在浴缸内,浴缸内放满热水,或者加满冰块,都会影响尸体超生反应的体征表象,从而导致死亡时间判断错误。

但是相比体温、尸僵、尸斑等容易做手脚的超生反应体征表象,瞳孔部分的超生反应更难被外界影响,所以有经验的法医都会先看死者的瞳孔反应,来大致确定死者状态。

不过,大部分人,包括很大部分的推理爱好者都不知道的是,人在死亡后,瞳孔会出现两种超生反应的体征表象,并且这两种体征表象的成因还完全不同。

人死后,肌肉张力消失,肌肉变软,这种现象被称为肌肉松弛。肌肉松弛也是最早出现的尸体现象,而最初的瞳孔散大,也就是因为眼部肌肉张力消失而导致的。

这也是为什么,南宫羽会用手按压小哥的瞳孔的原因。如果小哥确定已经死亡,那么在受压部位可形成反映接触物体表面形态的特征性压痕,且不易消失,还能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当南宫羽按压小哥瞳孔时,发现小哥的按压形变可以得到恢复,便大喜过望的原因。

当人死后大约5个小时后,瞳孔的角膜便开始变得浑浊。随着人体死亡时间的延长,角膜的透明度会不断降低,直到完全不能透视瞳孔,这个时候看上去,整个眼睛就是灰白色的一片,这种现象在法医病理学中,被称为角膜混浊。

一般来说,角膜混浊的程度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首要参考因素。死后5至6个小时,角膜上会逐渐出现白色小斑点;当人死后10至12小时,这些白色小斑点会扩展成云翳状,但此时还能勉强透视瞳孔,被称为轻度浑浊;当人死后15至24个小时,白色斑点会变成呈云雾状,整个瞳孔呈现半透明的状态,但仔细观察之下还是能够透视瞳孔,被称为中度浑浊;直到人死亡48小时后,角膜会变成完全灰白色的浑浊状态,此时便没有办法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