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以理服人(1 / 5)

();

蒋宵凡这种被曲解道理折磨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类似的道理还有从小到大都被曲解截断的:

‘三思而后行’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也。’

人家孔子不是在劝你做事情要谨慎,而是告诉你,做事情谨慎没错,但是没必要像季文子这个拖延症晚期一样,想太多瞻前顾后的。

只要思考好前因后果,就直接开干就行了,别墨迹了,如果真的想等到什么问题都思考清楚再去做,**你都赶不上热乎的!

还有‘言必信,行必果’原文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这个出处最开始也并非指做人的道德标准。

而是孔子在和弟子讨论,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

孔子要告诉你真正的人才,不是非得一口唾沫一个钉的类型,反而是说这种认死理的属于倔驴,坚信教条主义不懂变通的固执怪,不能算作最好的人才,顶多算普通人才罢了。

被曲解误用的句子,数不胜数,因为这些多是有心人,用来达到某种目的时,恶意篡改的工具而已。

工具最大的作用就是物尽其用,只要说出来的道理能够把人忽悠住,那么人们也就不愿意去追究出处和原文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毕竟,即便他们知道原文,也未必愿意去理解和思考。

人嘛,始终只想看自己愿意看的,听自己愿意听的。

但是名言警句之所以能够传世,就是因为它所包含的道理是一个完美的自洽逻辑,而不是一个单向输出。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任何违背华夏核心‘阴阳’逻辑的思想,其实都是会被淘汰的,因为无法自洽。

所以华夏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好话坏话两个立场全都讲明白,自我矛盾的同时,又自洽的自圆其说。

但是换句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蒋宵凡这样的傻孩子之所以会被折磨。

就是因为他们不太爱思考和学习。

吃了读书少的亏。

如果他能够多听听王世风讲两句,或许就不至于转头就去找亲爹和亲姐对线了。

试图用‘真正的道理’反击‘曲解的道理’,这是很幼稚的行为。

因为道理和道德这两种东西,都是用来律己的,而不是用来律人的。

王洛和蒋芸虽然用曲解的道理压迫蒋宵凡,但不意味着,他们是真的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