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人家本来就是狗好嘛(3 / 5)

宪问》,这篇是孔子针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总结出来的评论,针砭时弊的内容。

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就是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感化敌人的怨恨和伤害,是不是最好的方式。

孔子就反问,你用恩德报答怨恨,那你用什么东西报答恩德呢?

就好比,刚才那只大灰狗咬了你,你还笑着原谅还要给它好吃的,那五花肉平时对你那么好,你给五花肉什么呢?

没有区别的报答,就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所以你要以直报怨,就像我刚才那样,它对我凶,我也凶它就行了,这很公正,并不是我在欺负它,但五花肉和大黄它们听话,我就给它们奖励,这样才是正确的回报方式。

不然真的以德报怨,假设对方的反馈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你自己心里也会产生怨念,然后就心态爆炸了。”

蒋宵凡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认真的做了个假设后觉得,确实有点儿道理。

假设今天没有王世风出手解决。

那只大灰狗一直在叫。

时间长了自然会引起所有人的不满,因为犬吠真的挺容易让人心烦的。

如果没有办法解决的话,肯定会影响团队士气。

想明白这个道理,顿时觉得心里好受多了。

而且王世风的解答,也打破了他多年以来对‘以德报怨’的认知。

原来自己从小听到大的这个成语,竟然理解错了?

“风哥,所以说,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蒋宵凡忽然来了兴致。

“任何偏离原文关联和客观事实的典故知识解读,都是一种曲解。”王世风先是确认了基调。

“在华夏文化的传承中,有许多这样被误解或者断章取义的道理,还被人奉为圭臬,这本身就是对真理的亵渎,

而且尤其是在道德层面的内容,最是容易被有心人曲解利用,然后去忽悠不愿意去读太多书,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群。

以孝道为例,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句基本上贯穿了近代孝道的血泪史。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孔子的原文,意思差不多就是,父母建在最好不要出远门,因为一家人最好还是整整齐齐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如果你有必须远游的原因,一定要和父母说明,自己去做什么,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