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共赢?不,还有人,嬴麻了(3 / 5)

唱得好会被夸奖,创作者得到满足,可能会继续发布翻唱作品。

唱的不好的会被吐槽,创作者会得到关注,不管好坏,但是毫无疑问,这会直接放大社交属性优势,增加用户粘度。”魏知生提出了另外一个想法。

内容生产方(创作成本)→平台发布方(推广成本)→二次创作者(时间成本)→会员消费者(买单成本)

只是因为多了一个环节,就让这个逻辑链条闭合了!

而且所有人都公平的得到了,自己应得的服务。

如果真的运转起来,那么这将会是一只不会停下脚步的饕餮巨兽,吞噬一切!

想通后,所有人发现自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王世风,好可怕!

“没错,社交属性,这个点非常重要,市面上的音乐平台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平台拥有社交属性,音乐是艺术,是精神需求,是最容易社交的渠道,之所以最先打造音乐版块,就是为了这个。”

王世风再次敲了敲黑板

“我的那首《毛毛歌》大家应该都知道,当时周布因为这首歌,受到了网暴,但是当我解释了创作背景后,网暴变成了追捧,这就是社交属性的一种例子。

当一首你不喜欢的歌曲出现时,你会吐槽,在吐槽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跟你相同观点的人,在那瞬间,你会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这就是社交的核心。

只要是人类,就需要被认可。

假设一下,平台发布了一首情歌,我们先以创作者的角度去写一个类似‘感同身受’的评论,会不会引起别人的共鸣?

如果这个评论是一个故事,那就会引起有过相似经历的用户共鸣。

当这首歌的评论区充满了这种故事的时候,即便这首歌一无是处,也会因为这些评论,被重新赋予灵魂。

这就是,社交音乐,它所提供的情绪价值,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社交音乐?

听到这个新鲜的词汇,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至少是稍微有点儿感性的人,对音乐都是不排斥的。

他们太能懂得,当一首你喜欢的音乐,也被另外一个人欣赏时,那种灵魂共通时的奇妙感受了。

确实,很容易让人着迷。

“而且这种社交音乐,也方便打造歌手人设。”魏知生笑眯眯的补充道“娱乐圈常规歌手的人设时代早就过去,现在一定要有一些新的标签方式,

比如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