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虚劳(2 / 3)

医世天下 复仇 1097 字 5个月前

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医宗金鉴。虚劳总括》说:“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七伤、六极也。”

《医碥。虚损痨瘵》亦说:“虚者,血气不足也,久则肌肤脏腑亦渐消损,故曰虚损。劳者,久为病苦,不得安息,如劳苦不息者然。”

可知,虚损或虚劳以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损耗为基本病机,在此基础上出现相应的多种症状,患者在较长时期内为其病所苦。

虚劳中的五劳,即指五脏的劳损,七伤系指七种劳伤(伤脾、伤肝、伤肺、伤肾,伤心、伤形、伤志)及其病因,六极则谓气,血、筋、骨、肌、精虚损以及所出现的病症,如《不居集。卷一。六极》说:“六极应六腑,由藏以及府也。谓之极者,病重于五劳者也。”

中医学对有关虚劳的理论,及治疗均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精气夺则虚”,是为虚证的总纲。

《调经沦》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阳虚、阴虚的主要特点。

。。。

清代《医门法律》《医宗金鉴》《医碥》等书对虚劳均有较好论述。

尤其是吴澄的《不居集》,对历代有关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在病因方面,对外感致损有所补充,在治疗方面,将《难经》提出的治损原则具体化,并提出以解托,补托之法治疗虚劳而兼外感之证。

可以说,从中医的《黄帝内经》一直到清代,中医古大夫在这方面都很有研究,所以,在叶晨刚刚检查完陈科的情况,他立刻可以辨认出陈科的症状是属于虚劳,而不是肺痨。

至于那些引经据典这些,叶晨说出来的时候,不止让张维康和赵木福两位学西医的感到惊讶,连陈科的父母和爷爷都感到惊讶。

因为叶晨从虚劳在中医上的起源说起,再到引经据典,基本上,每个朝代的中医名家的书籍上都有说到,现在他将那些文字说出来,再解释出来的时候,这些人基本上都能够听得明白。

正所谓,最怕货比货,人同样是那样,医生也是那样,医生的医术高低水平,很多时候,很容易比较出来。

现在许多所谓的中医名医,实际上,连最基本的望闻问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