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粗陋的骗术(1 / 4)

(赶灰机,延误,困机场,昨日没更,抱歉。)

“整租的话,一年起租五千五一个月,两年起租,五千一个月,都是押三付六。超过三年,每年上涨百分之五,合同到期,续签价格另算。要租,先交定金,五百,不退。”

一般到了报价的环节,房东才是最犯嘀咕的,报低了,回头找没人地儿,抽自己嘴巴子,报高了,人家扭头就走,自己费一番口舌,瞎耽误工夫。

周胖子说着价格,观察李乐的表情,心里盘算着要是对面压价,自己该怎么应对。

知妈莫若子,李乐刚就看出来,曾敏对这里挺满意。

其实也是,虽说是99年,但燕京城里像在二环以里,找一处挨着国子监翰林院地势,这么大空置面积的房子,还真不好碰到。

首都,首善之地,汇聚到此的有钱人太多,稍微像样点的房子,早就被人盯上。

要论说,八十年代就有一波人开始倒腾房子,只不过那时候因为产权,只能是私下交易,房改之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光李乐在王士乡老爷子那听到的,所谓后来传说的价值多少亿的恭王府、前后海、蜈蚣街那几处,早就不知道已经倒了多少手。

不过话说回来,后来的人都知道买这种房子会升值到没了边际,当年那些人精更是知道,可终究买下来的人并不多,原因在哪儿?

熟悉内情才知道,一是产权复杂,二是环境,三是改造维护,第四才是价格。

一家一户一宅院,这是燕京城里老房子最原始的状态。但是打前清起,这些老宅子的产权就开始纠缠不清。

满人入关,燕京从内城到外城,各处百姓官员房子被侵占,就开始了乱象。

而后来雍正皇帝用刺激房地产的手段解决经济和财政危机,又是乱上加乱,这政策,好熟悉。

面对国家财政近乎枯竭的局面,都说雍正用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可还有一条被人忽视的,就是经营房地产。

官府出资在燕京等城市建造大量房屋,然后让官员和驻防八旗购买居住,**除了收去购房款项之外,还征收一定比例的“契税”。

有买卖就有借贷,有借贷就有抵押,有抵押就有地契房契的拆分重组,一套院子,三五家分别持有地契房契的情况,屡见不鲜。

再之后就是民国的乱世,建国后公有分配,八十年代又开始逐渐重新确权,落实政策。

许多房子经过这么多历史变迁,也从一家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