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赛马场(1 / 5)

粤省人吃早茶,或者叫“叹”早茶,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李乐还记得早几年汪增奇老爷子还在的时候,和自己聊起过自己老家的扬泰和粤省两种早茶之间的讲究差异。

粤省早茶的重点不在茶,而在丰富多样的小食,四个字,食在羊城。而茶只是充当配角,而且因为地域天气的关系,像乌龙、普洱、铁观音之类的红茶饮的比较多。

扬泰早茶里的茶,与点心小吃的地位相当,多以绿茶为主,也更多讲究,比如窨制的魁龙珠,就是用浙省的龙井,皖省的魁针和本地的珠兰花三种茶叶按比例掺杂后制作,扬子江水冲泡,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饮茶如宴。

菜品里,主打的是诸如蟹肉、蟹黄,三丁、鲜肉笋、干菜不同种类的包子,糯米烧麦和浇头面。再配上肴肉,烫煮干丝这些小菜。没有粤式早茶里,那么多的荤菜和海鲜,讲究的是一个清淡素雅。

粤式早茶里吃食,则是花样繁多。细说起来,因为通达四海的地理位置,多年发展,汇通了珠三角、闽南、桂、南岛甚至是西式点心的特色美食。口味丰富,强调鲜美、浓郁食材本味,辅以一些香甜、咸、微辣等口感。

起源也有差异,一个是富甲天下的盐商和官员、文人的闲情逸致,吃虾籽馄饨、蟹黄汤包,听瘦马评弹。

一个是羊城开埠之后,起于底层劳工的“一盅两件”,“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里讲到的茶费二厘的“二厘馆”。

“二厘馆”里的码头工人、小商贩们,一壶茶、一碟粉、一份糕点,既能歇脚饱肚,又能闲聊社交,给粤式早茶加入了“叹”文化的底色。

随着“二厘馆”这种模式的走红,商人们也开始觉得这样的场所比酒楼饭店更随意放松,适合谈一些是非曲直,交流商业信息,聊一些生意经,而茶水也远比酒更令人清醒,有钱人加入进来之后,粤式早茶的形式和吃食更加精细、高档、推陈出新。

而到了二三十年代,两种早茶在沪海产生了交流碰撞,粤式早茶,更是把扬泰早茶里的排场性学到了手。

瞧瞧这个叫美心的早茶餐厅,金碧辉煌,临海而食。来往的男女老幼,即便衣着普通,也显得文质彬彬。

李乐估摸着,这里的价格肯定不便宜。

等靠近14台,就有旁边一桌两个中年人起身,冲梁灿微笑打着招呼。

“阿灿来啦?带朋友?”

“边哥,胜叔。是我同学,刚从非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