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六十五章 盘点发展(下)(1 / 3)

水稻等粮食作物,即便是在一年三熟的热带地区,从种植到收成,也要九十天左右的时间,可当它们种植在农田这种附属建筑里,大约只要七天的时间就能收成。

当然,这是在温度适当,光照和水源充沛,且游离能量的含量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当这些条件未能获得满足,其加快作物生长的作用也会随之削弱。

《帝望》诸国各方势力之所以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靠的就是农田这看似不起眼的附属建筑。ъΙQǐkU.йEτ

海外之地的诸多岛屿,之所以能养活岛上居民,并对往来船只提供补给,靠的也是农田这一附属建筑。

只不过,主大陆前几年因各种天灾人祸的关系,使农田的加速作物生长特性削弱,有的地方的作物种植周期,甚至已经六十天以上,导致主大陆的粮食产出大减。

要不是《帝望》诸国各方势力原本就有极为庞大的粮食储备,再加上打仗也死了不少人,一定程度地降低粮食的消耗,只怕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出现粮荒。

不过这是题外话,在此暂且带过。

若说温度、光照、水源和游离能量的含量,决定了粮食作物在农田的成长速度,那粮食作物的选种和育苗、土壤和水源的品质、除草和除虫的工作等等,则决定了种植在农田里的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以现实的数据为例,秦汉以前种粟,也就是小米,春秋亩产约五十三公斤,战国亩产约六十三公斤。

汉代以后种麦,魏晋亩产约九十公斤,唐代亩产约一百三十八公斤。

宋代开始种稻,宋代约亩产二百二十五公斤,明代亩产约三百三十三公斤,清代亩产约四百七十公斤。

现代因肥料和杂交稻的出现,种粟种麦和种稻的差距已然不大,当前已有亩产一千公斤的记录。

有关于农田产量的部分,若要细写的话,大伙儿估计又要在那边吐槽了,所以这部分做了一点简化,无须细究。)

不过整体来说,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土壤和水源的品质关系最大。

依照土壤和灌溉水源的品质不同,《帝望》里的农田附属建筑,大致区分为:贫田、莠田、良田、沃田、灵田等五个等级。

零点五公斤(一斤)的粮食,也就是一单位的粮食,能让一名A级和以下的成年男性饱餐一顿,或满足其在不从事重劳力工作的情况下,一天的日常生活所需,亦或供十人食用一餐简食(让人饿不死的那种)。

贫田亩产五十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