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 鲜卑体制(1 / 3)

东胡鲜卑族显于史书者,共五部: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

北匈奴在被大汉帝国与南匈奴、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并被迫西迁以后,鲜卑便大规模成扇形地南迁与西迁,入主了匈奴的故地,而留居故地的南匈奴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鲜卑的一部分。

鲜卑拓跋部,在当时有一个叫邻的酋长为便于迁徙,使拓跋本部与【七分国人】等八个部落组织,即拓跋八族,放弃他们原本驻留的牧地,南迁填补匈奴留下的空白。

因其占据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尤其适合畜牧业发展的缘故,拓跋部慢慢地强大了起来。

然后,拓跋部逐渐与土著汉人、丁零、乌桓、匈奴人残余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邻也因此被大家推为【推寅】。htTΡδ://WwW.ЪǐQiKǔ.йēT

显然,【推寅】此时已演进成拓跋酋长的称号。

(从度量衡研究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炎黄用十、夏用八用十、早商用八用九、晚商用八用六用五、周用九用五。

夏很可能是炎黄就有的国号,而西北原本就是炎黄故地,故八进制很可能不是夏朝才有,而是尧舜就有八元八恺。

换言之,东胡与鲜卑所使用的八进制,很可能是舜把商契等八元从河南迁徙到营州等八州担任州牧时带去的尧舜制度。

夏历建寅,用太阳历,一年只有十个月,拓拔部首领被称为日律推寅,使用夏朝制度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随着拓跋部的崛起,感受到压力的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不得不跟着做出改变。

可正所谓【一步慢,步步慢】,率先发展起来的拓跋部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渐地成了鲜卑的领头羊,鲜卑诸部落的共主。

为了统御鲜卑各部族,拓跋部设立四部大人来统率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等诸部。

而后,随着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日渐强大,才渐渐地从四部大人拓展成八部大人。

只是,在成为鲜卑诸部的共主以后,拓跋部的酋长继续以推寅作为名号,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于是,当时的鲜卑便引进了匈奴帝国的部分体制,自称【大单于】,统御鲜卑诸部落。

然后八部大人,含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诸部落的共主,则称之为【单于】。

至于拓跋八部,乃至于四部大人的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