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七章 茅盾先生来了(2 / 3)

件朴素的长衫,戴一副黑色圆框眼镜,头发一丝不苟地向后背着,上唇留着稍显稀疏的胡须,目光沉静坚定。

茅盾先生演讲的题目是《一个问题的面面观》,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底,汪精卫刚刚从重庆经过昆明飞去越南,公开投敌。茅盾先生就结合时事,给同学们讲了现实和文学的关系。

演讲期间,牟光坦有时会不自觉地朝墙边看上一眼,发现那女同学扣着手指,默默站在墙边认真听讲,十分专心。他只觉得她的眼睛格外地黑白分明,黑眼仁儿极黑,眼白又极白,眼神清澈到甚至有些冷意,那眼睛跟圆钝的脸庞和身材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违和感,令人过目不忘。

牟光坦收回视线,也将心思拉了回来,重又看向讲台前的茅盾先生,只听茅盾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

“同学们,我们要辩证地去看问题。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往往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就拿磨刀石和刀的关系来说吧,从“磨刀石”的观点看来,石头是磨损了;但从“刀”的观点看来,刀却更锋利了。汪精卫就是只从“磨刀石”的观点来看,只见抗战消耗国力,他认为抗战不能取得胜利,就投降日本了。可如果从“刀”的观点来看,国力却是越打越强,结果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htTΡδ://WwW.ЪǐQiKǔ.йēT

反观文学也是一样,从‘磨刀石’的观点来看,抗日战争让五四以来许多既有的文学尝试中断了,现在作家们都以宣传抗日为己任,创作战时文学为抗战鼓吹呼号,战时文学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径,许多人都认为这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然而从“刀”的观点来看呢?战时文学的发展反过来更加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让文学能更加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所以说,在当前的战争形势下,不管是创作小说、戏剧还是诗歌,不要曲高和寡,不要故作高深,更不要无病呻吟,要写出老百姓的心声!作家必须生活在民众中,为了民众而写作,这样才能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民众!”

“曲高和寡”、“故作高深”、“无病呻吟”犹如三记重锤,打在牟光坦的心上,让他的心神不觉为之一振,他觉得这些话分明就是说给他听的。他不敢标榜自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没有这样的担当,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但他的确想书写自己所身处的这个时代——用他自己的方式。

而这种只属于自己的方式,恰恰是此刻的牟光坦正在苦苦寻求的。

讲座结束,刘兆吉、向长清、王佐良、赵瑞蕻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