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章 她愿意等(2 / 3)

起,想要拯救国家,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失败的故事。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彦祥针对话剧《祖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并于一九三八年春在上海首演,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后改编剧本《古城的怒吼》同年五月由中华图书公司出版。

陈铨决定由自己担任话剧《祖国》的导演,为了顺利演出,他还请来闻一多做布景,而话剧的舞台监督是闻一多的忘年交——刚刚受聘担任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专任讲师、年仅二十八岁的孙毓棠。

卢沟桥事变后,留学日本的孙毓棠立刻回国,几经辗转终于到了昆明,起初他在云南大学教书,后来联大成立师范学院,他便进入师院史地系任教了。孙毓棠虽然身为一名历史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但他对诗歌和戏剧却十分痴迷,他创作的八百行长诗《宝马》甫一出世就惊艳了诗坛。

而陈铨这位曾留学美德、身材矮胖的四川籍教授,虽然十年前创作过长篇小说《天问》,对戏剧创作也饱含热情,其实并无丰富的舞台经验,在指导演员时表现得十分生疏,因此实际上担任导演的是孙毓棠和闻一多。

因为孙毓棠是师范学院的任课老师,不为文学院学生上课,楚青恬此前从未见过他。在排练室第一次见面时,孙毓棠身材颀长,文质彬彬,举手投足之间十足的艺术家气质给楚青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然而楚青恬却并没有在孙毓棠身上投注过多的目光,反而被他身旁的女子吸引住了视线。这位女子身材娇小却玲珑有致、眼光流转,脉脉含情,她亲昵地挽着孙毓棠的胳膊,跟他一同走进了排练室。

楚青恬惊讶地看着那女子在孙毓棠的介绍下跟大家热情握手,目光完全无法从她身上移开。在孙毓棠开口介绍之前,楚青恬便一眼认出了这位魅力十足的女子,她就是复旦剧社的成员、复旦大学鼎鼎有名的“红帽姑娘”——凤子。

早在一九三五年,在楚青恬还是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的一名学生的时候,她就十分喜欢看电影。每逢假日,楚青恬便会跑去电影院里看电影,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或者是阮玲玉、胡蝶等人演的国片她统统都看,每每都在黑暗中为旁人的故事落泪。

除了电影,楚青恬还对戏剧十分痴迷。早年跟随父亲在英国游历时,楚青恬便进了剧场,看了几出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戏剧。精彩的剧情和演员投入的表演一下子便令她深深爱上了戏剧。回到上海后,楚青恬便一头扎进剧场里,那时候上海大学生话剧团体众多,如圣约翰大学、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