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险渡盘江(2 / 4)

。盘江两岸的石基很高,距离水面大概四十米,桥边的一块岩石上还可有“盘江飞渡”四个大字,另有曾养甫写的“盘江铁索桥”刻在石上,石刻还在,然而桥却断了,铁链的残段没入江中,随着水流抖动着。本来步行团计划从盘江上的铁索桥上过去,别无他法,只能临时雇民船过江。因为事出突然,步行团毫无准备,团部设法临时雇船。团部找船的时候大家议论纷纷,邹大队长为了安抚大家焦急的情绪,告诉大家这铁索桥是明代修建的,距今已经二百余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黔、滇两省通车后,车辆就从此桥通过,因为桥梁年岁已久,再加上汽车载重量大,就在上个月,一辆汽车过桥的时候铁索突然断裂,车上四十名旅客全部掉落江中,最后得救的只有二十二人,此后只能乘小舟渡江再换乘其他车辆。邹大队长讲完,大家在脑海中想象四十人坠江的画面,都觉得心有余悸。

“这桥三月份断了是不幸中的万幸,万一这桥在咱们三百来号人过桥的时候断了,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队伍里的一个同学说道,大家听了都面色凝重地看着眼前的断桥和汹涌的江水。

最后团部想方设法只雇到了四艘小船,小船又窄又长,很像端午竞赛的龙舟,长六七米,宽仅两尺,首尾各有一名船夫,一排仅能容纳一人,从前到后可载六人,黄团长告诉大家,小船虽小,可船上的八人都是彝族的老船工,他们都是在这盘江上跑船二十多年的“练家子”,经验十分丰富,让大家不要害怕。大家看着面色黧黑,沟壑横生,头上缠着头巾,裤腿卷到腿肚,赤脚站在船上的船夫,倒是觉得黄团长此言不虚,可大家都怯怯的,谁都不敢第一个上船,总想观望观望。就在陈确铮刚想说服“三剑客”一起上船的时候,只见闻一多教授第一个跳到了船上,只见他站在船舷上,大喊一声:

“看,有什么可怕!”

大家看到他慷慨激昂的样子,深受鼓舞,纷纷鼓起掌来,之后周曦沐、曾昭抡、袁复礼、李继侗等老师都纷纷上了船,第一艘小船很快坐满了,只见那正值壮年的船夫双手向下按,做屈膝状,因为船上并没有座位,所以教授们都按照船夫的指示,蹲在船上,彝族船工鼓动小腿的肌肉,稳稳撑住手中的船桡,在江水之中划动,沿江逆流而上,行至中段突然放松力道,小船便随着急流猛冲而下,宛如离弦之箭,水流拍打船身激起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