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意外的收获:大小“李杜”(1 / 6)

听着杜佑这个名字,郭戎是一阵的懵逼。鴂

整整五万人的新编禁军,自己怎么偏偏就能挑到杜佑的儿子,还有,杜佑的儿子怎么会成为禁军的成员。

杜佑,出身京兆杜氏,早在大历六年(771年),入为工部郎中,贞元十九年(803年),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

从入世到现在,整整四十年,历经四朝,三朝宰府,是如今朝堂之上资格最老,威望最高的老臣,堪称如今朝堂上的定海神针,真正的擎天之柱。

昔年,太上皇李诵能在被迫退位的情况下,仍然能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杜佑以及京兆杜氏就是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李诵退位,李纯继位的时候,主持朝政的是强硬派的杜黄裳,杜黄裳病逝之后,杜佑在事实上主持了朝政。

和对藩镇强硬派的杜黄裳相比,杜佑本身的**倾向是稳健,稳健中带着些许的保守——以维持大唐的稳定和存续为要务。

**倾向虽然稳健中带有保守,但是在行动上却是标准实用主义——凡是有利于富国强兵,有利于复兴大唐的都会尽全力支持。鴂

和李诵登基后使用的王叔文、王伾这两位激进的改革派不同,杜佑的手腕灵活而强硬,方式复杂而多样。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和自己的**理念不吻合,但是对于李诵、李纯两位皇帝根据郭戎的提议,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文化、军事的改革,杜佑选择了支持的态度。

李诵虽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李诵实际上主抓的只有禁军。

李纯虽然有李诵给予的主持改革的权力,但是因为身份的限制,李纯做的更多的是观政,而不是主持。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主导改革进行的就变成了实际上主持朝政的杜佑,也正是得益于杜佑的**手腕和**能力,包括科技、航海、教育,工业,在内的各项改革才可以平稳的推进。

郭戎和杜佑直接见面的机会并不过,但是每一次郭戎都可以感受到杜佑行事的

长缨军以及其他禁军虽然不在杜佑的管辖之下,但是杜佑也尽可能给郭戎提供便利,对于长缨军战死、重伤的各种抚恤,杜佑也是尽全力的支持。鴂

对于这一位定海神针一般的老臣,郭戎是有着深深的敬畏的,只不过郭戎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杜从郁这个有点愣头青的家伙,竟然是杜佑的亲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