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大杀器?(1 / 7)

在郭戎的印象中愚公移山,所代表的是华夏人所拥有的一种精神——锲而不舍。

只不过,这真的就只是一种印象而已。

事实上,郭戎从来没有想象过,在一千多年之前,在没有大型机械和工具的情况下,人真的可以凭借双手,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山川和河流改变模样。

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陕北的山川、高原或许不像蜀道一样的险要,但是陕北同样是山川密布,河流纵横。

这种山地、黄土、砂石交错相间的地形,就修路来说,也就比蜀道略微强一些,但是强得有限。

这路明显是被新修出来的,当然,这是废话,郭戎知道至少一年之前这,里还是只能狭窄,闭塞,只能步行,不能骑马更不能通车的山间小路。

而现,呈现在郭戎、李诵以及整个返程的禁军面前的则是一个可以骑马、可以通行马车的坦途。

虽然没法和后世双向六车道的高速相提并论,也不可能像水泥路面或者柏油路那一样,严丝合缝但是……

脚下这条道路崭新、平整,地基坚实,可以通行的程度完全超出了郭戎最理想的预期。

可以说,这条郭戎预计中的煤炭运输专线的修建规格比郭戎所见到的任何一条官道的规格和标准都要高。

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养狗熊,这是后世孩子都知道的顺口溜,在帝王时代,明白这一点的人也绝对不少,不过真正愿意,而且真正投入的也只有寥寥几人,郭戎感觉脚下道路的标准,或许只有传说中始皇帝下令在全国修建的驰道可以相提并论。

根据郭戎的目测,以长缨军步卒的素质,在这条路上行军,如同坦途,一日行军五十到六十里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长缨军中的轻骑兵可以跑出一个相当高的速度,不夸张地说重骑兵甚至具装骑兵,甚至可以在这条路上结阵冲锋。

长缨军经过改良之后,特制的后勤专门马车在这里行进毫无问题,就算是太上皇那一架加大号的特制马车,至少可以并行三辆,长缨军的专用马车并行四辆也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这条路尚未通畅,修建道路和运送原煤的人流从未断绝,就朝堂之上所有人对于这条路高标准,严要求,郭戎敢打赌,等这条路完全修建完毕之后,长安朝廷的那帮家伙,绝对会想尽办法开发这条道路的潜力。

考虑到华夏自古以来的传统,当这种想法升级到国家意志的时候,到时候就算这条路一天十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