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280章 李二也没闲着(1 / 7)

精神的培养其实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那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寄托。

是烙印在骨子里的印记,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

华夏文明数千年之所以依旧屹立在这世间不倒,靠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后世的华夏有句话这么说‘我们不是崛起,而是在复兴’复兴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中华儿女数千年依靠着这种早已镌刻在了我们骨子里的精神,最终战胜了无数的磨难,而这个伟大的民族,哪怕暂且沉寂了片刻,也终将因为那数千年来永不磨灭的精神,再次复兴!

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大明王廷如今萌芽的这种精神还不足以与之相比。

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已经开始萌芽了。

一场酒宴,李承乾面子里子都捞着了,各种小算计,也是一个没落下,完全超乎了他的预估。

次日,李承乾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和普西偌、伊原锡等人商议。

既然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他不表示表示,属实有些没道理。

再说了,打铁就得趁热。

所以,到了中午的时候,大明王廷的第一张告示,终于贴出去了。

同时,数十匹快马,也是从城门之内打马而出,奔向大明王廷十数个城池。

在城门口,无数人挤在告示之前,指指点点,他们也不知道告示的内容是什么,无他,识字的人真没几個。

可大明王廷的第一张告示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官爷,这告示上写的啥啊?咱一个大老粗,也看不明白。”一壮汉问道。

“诸位稍安,本官陈升,这就为大家诵读一番告示的内容。”陈升适时走了出来,他是大明国学的学正,平日里都忙于学堂之事,认识他的人倒是不多。

而其父,便是桃源县县令陈定安。

如今在大明国学,他们陈家也算是一家独大。

以往,大明国学名不见经传的,可昨夜过后,大明国学总算是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大明王廷,少年之说。”陈升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大明之少年,乃国朝之希望,未来之基石,故,不可废也。

未来之国朝,定当是大明少年之国朝。

未来之天下,定当是普天少年之天下。

纵观今日王朝之基石,也是昔日之少年,正是昔日之少年,开我大明万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