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五章 宫斗再起(3 / 4)

不,夏州李氏称臣的书诏已经送达了京师,除此之外,吐蕃诸部、大理、回鹘、高丽等最尔小国的使臣,也先后抵达京城。

吐蕃、大理、回鹘、高丽等国,派遣使臣,倒不是因为此次河北路大胜。

他们遣使来宋,还是因为之前大胜夏州李氏的缘故。

毕竟,河北路大败契丹是今年年内的事,以当前的信息传播速度,这些小国暂时还不知道这一茬。

不过,这些使臣一到汴梁,没过多久就知道了契丹大败的消息。

得知此事后,他们几乎同一时间遣人归国,将此事告知各自的首领,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的更改了朝贡的贡品数量,以及质量。

大宋,虎狼之师也!

太可怕了!

连契丹都败了,此时不跪舔,更待何时?

而且,跪舔的速度也必须要快!

要是被其他小国抢了先,归国之后,少不得要受一番苛责。

然而,这些使臣再着急也没办法,最近几天,李杰可没工夫见他们。

因为制科开始了。

不同于**考试的贡举,制科仅有两级,先于馆阁初试,通过初试,下一步便是御试。

此次制科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两人。

一人是应天书院教习范仲淹,一人是一门两状元的梁适。

在旁人看来,此科谁都会落榜,唯独这两人不会落榜。

前者是陛下数次钦点的名人,后者更是家学渊源。

因此,在京中各大赌档内,根本就没有两人落榜的盘口。

最热门的盘口是竞猜两人的等次。

制科的考试成绩一共有五等,但前两等是虚设,这是共识。

第三等,才是制科最好的成绩。

然而,截至目前为止,朝廷一共举办了五次制科,却没有一人能够入第三等。

最好的成绩只限于第四等。

(PS:两宋三百余年,能入制科第三等的仅有四人,分别是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此人后来被黜落)

吴育是景右元年(1034)参加的制科,也是大宋第一位制科入三等的牛人)

眼下恰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