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一章 制科(3 / 4)

京,很可能会面对艰难险阻,但他还是来了。

“首先,第一件便是兴学。”

“富国强兵之策,最终还要靠人去视线,过去之学,旨在辞赋,未来新学,实用为先,当抛弃声对病偶之学。”

“具体个中详情,寇卿可将应天书院教习范仲淹召入京师问询。”

范仲淹?

这个名字,寇准当然是听说过的。

至于,官家的意思,他也懂了。

范仲淹现在仍是选人,官家口中的‘召他入京’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招试馆阁。

阁试,是宋朝科举制度的一种补充,属于制举。

有别于定时的贡举,制举是由天子不定时诏试非常之才的。

唐朝的制举科目有上百之多,而宋初时,承袭后周之制,仅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

另外,唐朝的制举诏试次数也远超宋朝。

两宋三百余年,制举仅仅只有二十二次,平均十几年一次,而登第者更是只有四十一人。

其中,职官出身者34人,布衣出身者仅7人,且大多数都集中于真宗朝和仁宗朝。

宋初三朝,太祖沿袭后周之制,复制举,不过诏试的次数不多,仅有一次。

到了太宗朝,更是一次都没有。

毕竟,制举只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而太宗朝扩大了贡举及第的人数,大宋战神觉得没必要启用制举。

到了真宗朝,制度制度重新恢复,只是天书运动开始后,以制举不祥为由,废止了制举。

(史载,上封者言:“两汉举贤良,多因兵荒灾变,所以询访阙政。今国家受瑞建封,不当复设此例。”

于是,悉罢吏部科目。)

“陛下有意复制举,臣仅代天下英豪,叩谢陛下!”

寇准起身行了一记揖礼。

制举,不仅是搜罗乡野遗贤的手段,同时也是选人改官的重要途径之一。

制举的评定虽然也分为五等,但前二等为虚设,所以,第三等便是上等。

依制,制科第三等的授官待遇类比进士第一人,第四等类比进士第二、第三人,第五等比进士第四、第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