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军队得求稳(2 / 4)

汉世祖 芈黍离 1581 字 2023-04-23

在清除弊政的过程中,新的弊端往往随之产生,甚至是实时的,刘皇帝太清楚这一点了,因此,也不得不多留个心眼。

......

枢密院,每有大事之时,刘皇帝总是喜欢驾临,这里是全国的军令中心,一切军事命令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枢密院早成为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诸部、司、房、监、令使职能陆续完善,甚至显得有一些臃肿。

几十年来,军事系统内部权力分散,山头林立,但整个军政系统却是在不断壮大,而作为他们头头的枢密使,虽然一直有来自刘皇帝的压制以及政事堂的打压,但其在朝中的地位,始终是超然的。

过去,宰相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些时候,刘皇帝还需考虑大臣们的想法,综合各方建议,唯独在枢密使的任命上,从来未和文官们商量。

到如今,不论朝堂如何风云变化,由枢密院总理的军政体系,总是不动如山的。枢密院,或者说全国军政管理,早已是自成体系。

当然,为了避免其失控,刘皇帝也是费尽了心机,给其套上了诸多枷锁,政事堂同样也多有钳制,比如在财政以及一些辅助**务上,政事堂还是占据着主动权,只是正常时候,不会交恶,出现“府院之争”。

枢密院的运行,是越发像一座精密的仪器了,军事政令追求高效,也强大纪律,虽然无法避免出现一些官僚的弊病,但总体而言,风气还是要好一些的。

从刘皇帝当国以来,虽然大收军权,约束将帅,把军队牢牢置于皇权之下,但实则就像在**守户的鹰犬,为了看门护院,因此爪牙依旧锋利着。

至少,还没有出现过由文官掌军的情况,每一任枢密使,都是具备丰富战争经验,并且具备统帅协调能力的大将,这个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懂兵者掌军,这也是几十年下来,大汉的军政军队,很少出现大变故的原因之一。至少从表面上看,军令系统中的腌臜事要少得多,毕竟军法森严,动辄杀头,比起文官系统,要严酷得多。刘皇帝此前便说过,倘若连军队都**了,那帝国就危险了,因此过去对官民的治理、量刑轻重是有个波动起伏的,而对军队,从来都只有一个原则,从严治军,军法如山。

刘皇帝进入枢密院时,一切都井然有序,不过,他的到来,显然影响到了正在办公的僚属们。刘皇帝则如常,让他们各归己职,不要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