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于谦死因(3)(3 / 3)

右侍郎、巡抚两省的国家重臣啊!

这种事关国家稳定的大事,他竟然袖手旁观了?

要知道,明朝各部尚书,是不管事的,部内差事,实际上都由左右侍郎管理。

于谦握着兵部二把手的大权,巡抚河南、山西两地。

皇恩何其浩荡!

为何在“全国粮食大权”这种事关一国安危的大事上,他却没有站出来反对呢?

就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于谦是文人集团的人,不是皇帝的臣。

再问:

为何偏偏一个地方卫所的出事,全国粮食大权,立刻转移了呢?

为何偏偏发生在杨荣死后,朱祁镇已经开始掌权之际?

这个时机之巧妙,结局之重大,完全有悖常识啊!

你看——小皇帝继位,就立刻转移粮食大权的归属,

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朱祁镇逐渐掌权,

正统六年,于谦一封奏疏,使得文臣集团拿到了开仓放粮的权利,

正统六年,福建粮仓划归文官掌控。

有意思不?

时机巧妙不?

这么大的事啊!

全国粮食归属权的转移啊!

竟然没有经过讨论,没有经过论证,立刻就转移了……

效率之高,速度之快——竟然赶在在朱祁镇亲政之前,就已经全部搞定!

那些为了封驳皇帝权利,不惜几百人一起挨板子的壮举……

竟然一个反对的声音都没有?

这……

离谱的词意太小!

还有更高级点的词汇没?

……

这个背景先放一放。

既然讲于谦的死因之一,就要将整个脉络挖出来。

再说回粮食问题。

正统年间,单单南京诸卫粮仓,岁收粮食160余万石。

正统元年,定通州粮仓之名。(四大运河仓储即将开始出现。)

正统九年,太原上奏,当地一个仓库,存粮九万石!(记住这个地点。)

正统十年,朱祁镇裁撤临清、德州、河西务三仓,各三分之一,通州仓设立。

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