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全城围观,牢笼闹市中(3 / 3)

法事,替天子纠察吏治,替国家监察不法,自身也该以法律、以君命为准则。”

“呵呵!”

高文才笑的有些阴冷:

“黄都爷却知法犯法、执法枉法,这难道就是黄巡按嘴里的能得好死?”

监狱外。

自从百姓们见到高文才进了牢笼之后,就纷纷安静了下来。

此时,高文才的一番言语,虽然音量不高,然而,围在监狱周围的大部分群众,都听得清楚。

眼见高文才一席话,说的黄澍哑口无言,有人大声叫好:

“锦衣卫老爷说的好!”

“千户老爷怼死他!”

……

为了更多的拉拢人心,在朱由检的授意下,黄澍切断了所有的证据,将他摘了出去的事情,早已人尽皆知了。

朱由检明白一个道理: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为什么会有流言蜚语?

说白了,还是朝廷自身的原因。

你自己都藏着掖着,什么事都不让百姓知道,怎么能阻止百姓胡思乱想呢?

早在春秋时期,在赵氏赵鞅“铸刑鼎”明文法律的30年之前,宋国子产就“铸刑书”,将法律明文铸造在大鼎上,公布给国人看。

这就是明文法的由来。

那以前呢?

以前叫做“以礼治国”,什么意思呢?

律法书于竹简,藏之高楼。

犯不犯法,士大夫说了算。

反正法律条文不公布,你小百姓就战战兢兢的活着吧,事事小心。ωωw.

你稍微有了不慎,士大夫就能治你得罪!

所以当时法家是怎么说的呢——“明文法之前,列国无不以恐怖法治国。”

因为你法律不透明么,小百姓又看不到,谁知道法律是什么?

不是恐怖法是什么?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假设——士大夫说你有罪,你就有罪?

那将视角反过来,从百姓身上,移到以贵族为视角:

士大夫就会说——你将法律公之于众,小百姓知道了如何守法,还会怕我们吗?我们的统治权不是受到了威胁?

(这个也是孔子反对赵鞅铸刑鼎的原因。

这也是我不喜欢孔子一部分思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