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两淮一害(3 / 3)

明左 鹤城风月 1077 字 2023-04-11

受苦受难只有百姓。

蹲在黄河大堤上,用手抓起松软的泥土,左梦庚忧心忡忡。

“这条河就不该出现在这里。”

在他看来,黄河夺淮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悲剧。

虽然看起来这是自然的选择,但是却给这片富饶的土地带来了灾难。

究其原因,只在于两淮地区原本有淮河的存在,并不缺水。黄河的到来,让这里的水量超出了本地的承载能力。

而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祸才是最不可原谅的。

不但朝廷要确保运河安危,牺牲了当地,两淮强大的盐业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其实如果想要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最实际的做法就是给奔腾汹涌的黄河找到一个入海口。

原本在淮安以东、安东一带,通过涟水河道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但是朝廷里负责盐业的官员和两淮地区的盐商却不答应。

原来从盐城经过泰州、再到通州,有一道十分重要捍海堰,那就是大名鼎鼎范公堤。

这道堤坝是宋代名臣范仲淹所修建,有效的减少了海水倒灌的侵袭,保护了当地。

可是经过数百年的沧海桑田,一个尴尬的情况出现了。

随着海边的泥沙淤积,陆地面积不断向着海中延伸,导致范公堤慢慢远离了海边。

到明宣宗的时候,范公堤距离海边已经足足有三十里。

现如今呢,比起弘治八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二十里。

多出来的这五十里土地,便成为了明代最重要的食盐产地。

光凭这些盐田,就为明朝带来了丰厚的税收,也造就了两淮盐商的豪富。

朝中主持盐业的官员、两淮依靠盐业暴富的商人全都势力强大,岂容饭碗沦为泄洪之地?

于是就在这样的人祸之下,着实坑苦了淮安附近的平民百姓,造成了这里穷困潦倒的局面。